护理干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护理干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谢蓉邱宁杰邱和平徐芸黄文燕熊昆武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本院2016年12月到2018年11月收治的8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43例、实验组43例。其中参照组使用传统护理干预模式,实验组使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模式,比较患者总有效率、生活质量状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02%,参照组则为72.09%,各组数据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生活质量状况明显较差于实验组,各组数据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在提高其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血管性痴呆;治疗效果;总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294-02

血管性痴呆即为脑血管病精神障碍,是由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诱发脑组织损伤,最终引起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性综合征。研究表明,血管性痴呆患者多集中在60岁以上群体,早期症状可见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逐步进展为记忆力涣散、睡眠障碍、记忆力缺损等症,甚至在个别患者中还表现为自制力障碍、性格和情感改变、行为紊乱,威胁其日常生活质量。而在此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对血管性痴呆患者执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1]。对此,抽取本院2016年12月到2018年11月收治的8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抽取本院2016年12月到2018年11月收治的8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43例、实验组43例。即参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均在63~97岁,中位数为(73.04±8.42)岁;患病时间中位数为(7.12±2.58)。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均在62~96岁,中位数为(74.70±8.78)岁;患病时间中位数为(7.21±2.77)年。各组患者性别、年龄和患病时间等资料比较相似(P>0.05)。

1.2方法

参照组使用传统护理干预模式,实验组使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内容为:

(1)心理干预。通过和患者的沟通,以耐心、贴心和爱心的行为语言,鼓励其勇于抒发内心想法,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强化患者自主料理生活,且为其准备充足的自理时间,不可催促,若患者存在进步需进行表扬和肯定,在强化其成就感的同时,对其进行尊重、关怀,而在无法自理患者中可执行全面护理;以家属沟通的方式,叮嘱其长期探视,做好家庭层面的支持;依据患者文化程度和个性特点,拟定病友活动,例如打扑克和下棋等,使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食用半流质、软食,多食高维生素、高蛋白和低肪低盐、高碳水化合物类食物;保证大便通畅,排便时切勿过度用力;叮嘱患者每日做好健康锻炼,按时服药,忌情绪刺激和情绪激动,戒烟忌酒;晨起时应静缓10min后在起床。

(3)生活干预。打造舒适、安静的住院环境和睡眠环境,睡前禁止禁食和饮水;由于血管性痴呆患者抵抗力、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往往会诱发各类感染问题,而督促患者保证皮肤卫生清洁、勤洗澡和勤剪指甲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4)认知功能干预。因患者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护理人员可对进行记忆力强化锻炼,例如数字、文字和实物讲解、看报纸和电视等,加强患者对生活经历或往事的回忆;鼓励患者多用脑,辅之简单计算、言语刺激的方式,引导患者情绪思想,刺激大脑兴奋神经,达到认知功能强化的目的。

(5)安全护理。若患者表现为时空定向障碍,则可由专人陪伴在侧,预防患者走失等风险;及时清理病房内小刀、绳索等危险物品;在病房位置进行醒目标识各类用品,例如坐便器、扶手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总有效率、生活质量状况。前者共设3个等级,即显效、有效、无效;后者则包括MMSE评分(精神状态量表)、IMCT评分(常识-记忆-注意测验量表)、BI(巴氏指数)、ADL评分(活动能力量表)。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进行汇总处理。前者用(x-±s)表示,t检验;后者用(%)表示,χ2检验。P<0.05时,数据间对比有意义。

2.结果

2.1总有效率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02%,参照组则为72.09%,各组数据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血管性痴呆作为老年患者常见脑科疾病,多呈现运动障碍、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障碍、生活质量降低等现象。但因诸多因素的致病行为,使该病治疗尚未存在特效药,而是通过对症治疗、脑细胞保护剂治疗的方式,融合综合性护理干预,以患者自身、家庭和社会等层面,强化患者治疗信心,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而其护理机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心理干预行为,能够在疏导患者心理状态的同时,消除或减轻其不良情绪,使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健康教育是以患者自身特点、文化程度为依据,强化其对疾病基础知识和防治知识的认识;生活护理可纠正患者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其自理能力、机体抵抗力,预防诱病因素的侵袭;认知功能则可通过刺激机体大脑皮层兴奋神经,改善认知功能恢复效果;安全护理能够有效预防患者意外状况的出现,保证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施行[2]。

本研究中,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02%,参照组则为72.09%,各组数据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生活质量状况明显较差于实验组,各组数据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例如:参照组ADL评分为(19.9±3.4)、实验组ADL评分为(17.1±2.9)。

综上所述,在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在提高其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洁.3R护理干预法对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康复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6,14(11):85-86.

[2]梁洁.3R强化护理干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15):1847-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