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微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杜道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脑微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杜道兵

杜道兵

杜道兵(广东省中山市石岐苏华赞医院528400)

【摘要】目的:研究脑微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MB组中有吸烟史、脑卒中史及高血压史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CMB组,同时患者年龄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B组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比例与无CM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CMB组中,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明显低于无CMB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高于无CMB组,上述差异明显(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是否发生脑微出血与患者的年龄、吸烟史、脑卒中史、高血压史、LDL及HDL水平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可用于预测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可能性,同时有利于临床预防脑微出血的发生。

【关键词】脑微出血危险因素磁共振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110-02

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使得脑微出血病灶的临床诊断成为可能。在上世纪未,在梯度回波序列中的直径为2~10mm的信号缺失被指出为脑微出血(CMBs),从而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脑微出血的报道也越来越多[1]。三维梯度回波技术是以梯度回波为基础,融合了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和血管加权成像技术(SWAN),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得脑微出血的诊出率得到了明显提高。文中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有关因素,找出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预防脑微出血提供帮助,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同时排除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脑外伤者及脑肿瘤患者。通过SWI检查,显示有脑微出血患者60例,视为CMB组,无脑微出血患者36例,视为无CMB组。CMB组中,包括男39例,女21例;年龄在62~78岁之间,平均年龄(71.5±8.8)岁。无CMB组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在55~72岁之间,平均年龄(66.3±5.3)岁。上述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诊断方法

给予SWI检查:患者入院2d内给予头颅MRI扫描,扫描仪采用飞利浦公司的1.5TMRI扫描仪,选用T2FFE,观察和分析直径为2~5mm的圆形、边界清晰或质地均一的脑微出血信号缺失和低信号,并将其与横断面上基底节区钙化灶及分支动脉小血管流空影进行区分。经检查,患者易出现CMB的部位有幕下区、基底节-丘脑区、皮质-皮质下区。

1.3统计内容和检查项目[3]

统计和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等情况。检查项目包括:甘油三酯(TG)、血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脂蛋白(HDL)、纤维原蛋白(FIB)、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

1.4统计学分析[4]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经比较,CMB组中有吸烟史、脑卒中史及高血压史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CMB组,同时患者年龄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B组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比例与无CM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该结果提示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吸烟史、脑卒中史及高血压史。具体数据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2.2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CMB组中,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明显低于无CMB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高于无CMB组,上述差异明显(P<0.05);检查中的其它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LDL下降及HDL升高。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x-±s)

3讨论

脑微出血是脑内微小血管病变所致的一种脑实质亚临床损害。往往因无明显症状而被忽视,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关脑微出血的研究和报道越来越多。脑微出血诊断标准通常为[5]:排除了血管间隙、软脑膜的含铁血黄素沉积或者不伴有出血脑皮质下的钙化灶,在GRE序列上的表现为直径2~5mm的卵圆形信号减低区,周围无水肿,即可确认为脑内微出血病灶。在GRE序列上信号丢失考虑是由于含铁血黄素沉积造成的,血细胞的分解产物导致局部磁场不均匀,从而引起信号丢失。综上所述,急性脑卒中患者是否发生脑微出血与患者的年龄、吸烟史、脑卒中史、高血压史、LDL及HDL水平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可用于预测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可能性,同时有利于临床预防脑微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冬梅,邢振华,卢幸明,韩仲岩.脑微出血的诊断及病因学研究进展[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1(01):45-46

[2]薛超.脑微出血的临床意义及MRI的诊断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21):107-108

[3]王雯,孙静,王罗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及危险因素[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02):97-98

[4]陈峰,陆建明.脑微出血的MRI检查和临床应用进展[J].当代医学.2010(09):247-248

[5]邹亚芬,呼群,王辰龙.脑微出血的临床意义[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0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