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标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浅议新课标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王兴梅张志宏

王兴梅张志宏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只有全面发展的人,将来才能适应各种变故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才能以积极稳定的心态、充沛丰盈的精力去对待人生、对待事业,才能促成个体自我的最大化实现。因而,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谈起,提出了基层学校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具备的观念和运用的基本方法,力图构建一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易化程式,以为基层学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在现代社会,身心健康且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这就突破了人们对健康的生理性的单一关注。在新课改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也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教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垂头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诉“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产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教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教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诉:“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教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教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关注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新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教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习乃至社会中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态度是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转贴

3.社会环境污染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4.个人需要的影响

中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合理满足是中学生形成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比如任何一个中学生,作为班级和伙伴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不被接纳,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不会有安全感、自尊感,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导致逆反心、仇恨、敌对、攻击等消极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当务之急是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励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教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2.[2]林崇德.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二中

邮政编码:737109论文下载http://www.stud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