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时代乡村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生——以德国施特尔嫩费尔斯镇为例

/ 2

后工业时代乡村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生——以德国施特尔嫩费尔斯镇为例

刘晋鹏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总院上海200002

乡村地区的工农业遗产不同于那些位于城市化地区,尤其是内城的工业用地及其建筑遗产,可以借助其良好的区位向多种形式的第三产业(如服务办公、酒店餐饮、零售娱乐、设计创意等)成功转型,位于乡村地区的工业遗产往往面临着后续利用功能选择不足的先天劣势。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信息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逐步进入第二产业。受其影响,欧洲乡村地区许多传统的加工制造业迅速衰落。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许多以工商业为支柱的小镇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那些位于老镇区、年代久远的工业厂房,成为了社会和经济转型的牺牲品。作为工业遗产的它们,对当地政府来说,既是财富,又是负担。面对后工业时代信息化革命对乡村传统制造业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如何在国家政策和地方发展战略上进行应对,如何保护这些乡村工业遗产并将其转型和加以利用,同时作为德国联邦和巴登符腾堡州示范乡镇的施特尔嫩费尔斯带给我们一条与众不同的解答。

一、发展危机与项目决策

本研究选择的案例是施滕恩菲尔斯镇(GemeindeSternenfels),位于德国最为发达的工业模范州巴登-符腾堡州。小镇当地环境优美,地形和气候特别适宜葡萄种植,属于德国西南部传统的雷司令葡萄酒产区。此外,小镇坐在地还位于德国国家自然公园(NaturparkStromberg-Heuchelberg)境内,拥有远足路线“葡萄酒之路(WürttembergerWeinstra?e)”和男爵古堡(Schlossberg)等一系列休闲旅游资源。该镇1975年居民1500余人,2009年末达到1850人(表1)。

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本地众多小型制造企业倒闭,从1970到1985年损失约三分之二就业岗位。这一趋势如得不到遏制,在不远的将来施特尔嫩费尔斯镇将沦为纯粹的“通勤型聚落”(Pendelgemeinde,“睡城”或“卧城”)。大量停产空置的厂房使得施特尔嫩费尔斯站在命运抉择的十字路口。是依靠优越区位和休闲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转型成为旅游服务型小镇,还是逆势而上、拥抱新技术收复制造业失地,镇议会的讨论中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最终,经过激烈讨论和最终投票,在多数民众的支持,议会选择了第二条极具挑战的发展道路。这一结果的得出,其实是历史的必然。该镇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发展史,使创造和创新流入了当地人的血液。因世世代代从事于生产加工和研发制造相关的工作,居民们无法接受从事旅游服务相关的工种。退一步讲,单纯的旅游业小镇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远不能支撑当地的就业需求,年轻人口大量流失的风险也很大。

图2:创立于1905年的施韦策量器制造厂

经再生后的成为创新与创业者服务中心

二、施韦策厂的工业遗产

为实施发展当地制造业的战略,1988年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Gewerbepark)是施特尔嫩费尔斯采取的第一步措施。为了全方位的支持该园区的持续发展,镇政府将目光投向了一块位于镇中心旁的空置老厂房——创立于1905年的施韦策测量仪器制造厂(MesswerkzeugfabrikSchweitzer,图1)。这座百年老厂见证了该镇的工业发展的历史,如今却成了时代变革的牺牲品。将其保护并改造为一个乡村的创新和创业者中心(Gründer-undInnovationszentrum,图2),不过是当地政府的临时起意。这一想法的初衷在于,既然信息技术的到来使得该老厂关闭,不如还就利用这些新技术使得这块工业遗产重获新生。1997-2000年间,施特尔嫩费尔斯镇参与了巴登符腾堡州与德国电信(DeutscheTelekom)发起的“信息网络共同体行动”。在州和联邦的资金和技术的共同支持下,施韦策厂空置多年的老建筑群重焕新生。生产车间被灵活分隔为面积20到25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以极低的租金提供给创业者和小微企业,待这些企业孵化成功后再入驻高新产业园区。此外,经过内部交通的重新组织、添置垂直交通核以及微小的扩建,继续教育学院(Akademie施特尔嫩费尔斯)和一个小型的社区服务中心(Dienstleistungstzentrum)也落户于此。在这个创业者服务、教育和社区服务中心里,时下最新的网络信息与交流技术(Informations-undKommunikationstechniken,IKT)被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利用。在所构建的的四大内容板块中(图3),TeleGIS创新中心是最核心的一块。该中心以孵化新技术企业为己任,通过提供政商学三界的信息技术交流为企业服务,如通过虚拟办公完成对企业的行政审批、税务等事宜,通过内部专业网与商会、区域大企业以及高校研究所信息交流与共享,定期举办政商学联席会议进行新技术交流、定期参观访问区域大型企业、组团参展工业展会和进行市场营销等。此外和TelePower远程服务中心以优惠的价格为小微企业提供远程服务(如网络维护、电话热线等),继续教育学院还专门为企业员工开办网络学院和培训课程等等(图4)。

在名为KOMM-IN的社区服务中心里,公共和私人服务供应方第一次在同一屋檐下汇聚。除了警局、邮局、银行、报社、保险、旅行社、咖啡馆,一部分原本远离乡村地区的政府便民服务终端,也第一次通过虚拟办公的形式进入到乡村百姓的生活中,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的小镇“市政广场(Marktplatz)”因而得以诞生。现如今KOMM-IN的远程服务模式作为一个样板,已在德国不少乡村地区得以推广。其显见的好处便是,虚拟办公可以使便民服务深入乡村,从而可以节省大量不必要的个人小汽车出行。

图4:施韦策厂的老厂房经过灵活的分隔改造,不但为企业孵化基地创造了大小不等的办公用地,同时又满足了诸如远程电话服务中心、培训教室、邮局、银行、旅行社等服务机构对空间的要求

三、项目意义与启示

随着施特尔嫩费尔斯镇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项目的成功实施和逐步达到预期目的,其示范效应也愈加显现。与其初衷类似,该项目的意义绝不只是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而保护,还在于面对经济和社会转型、面对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所做出的独特思考与解答。利用新兴信息技术赋予工业遗产以新的功能和新的生命力,使乡村地区人口在生活和就业领域全方位受益,使得该项目在德国乃至欧洲的可持续乡村更新方面,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2000年施特尔嫩费尔斯镇就作为巴符州的代表,携该项目参加了以“人-自然-科技”为主题的汉诺威世博会,向全世界展示德国该领域的发展成就。面临传统制造业危机,利用新技术复兴乡村工业遗产,施特尔嫩费尔斯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通过审视该项目的运作和行进路径,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启示:

首先,在继续制造业传统的发展战略确定后,上级政府的资助经费(巴符州ELR乡村发展计划)和区域合作(DeutscheTelekom搭建专业内部宽带网,整合本州政商学三界资源)是该项目得以实施的必要前提。其背景是全社会,尤其是学界和政界充分认识到,信息革命到来后,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并对此及时采取的政策应对。

其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地方层面成效卓著的公私合作(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与民众为同一个目标而进行的有效互动,也是该项目成功的关键。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充分考虑

民意而进行决策。在项目实施初期,政府视自身为服务提供者,考虑如何搭建有效进行公私合作的平台,采取资金、服务和其他形式的激励措施,以吸引本地居民以及在外求学和(特别是那些在高校、研究所和大企业)的本地人回乡创业。除了提供优惠贷款等政策外,平台帮助创业者的形式还包括提供廉租办公场所、三年孵化期的免费专家顾问服务、以及辅助市场营销等方面。事实上,这些促进措施也在私人投资和就业增长方面收到良好的回报。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4年当地新成立创新型制造企业60家,新增工作岗位750个(图5)。这些增长有力地巩固了当地人口和就业,从而在本质上使施特尔嫩费尔斯这一乡村小镇度过了危机,实现了重振当地制造业的战略目标。

图5:施特尔嫩费尔斯镇历年就业岗位数发展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