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心理分析与心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1

脑梗死的心理分析与心理干预

胡朝霞

胡朝霞(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十八病区332000)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198-02

【摘要】目的了解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进行心理干预,促进康复。方法对129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对应的心理干预。结果清除患者心理障碍,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及时掌握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有效心理干预后,心理康复有效率达98%

【关键词】脑梗死心理特点心理干预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梗死患者的病例不断增多,病死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三大死因,它不仅导致患者的生理性残疾,而且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溶栓、抗凝、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及必要时的手术治疗是现在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方法,但心理干预在治疗方面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可帮助患者改善不良心态,正确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我们对129例清醒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心理分析,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29例患者均为2009年8月—2010年2月我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均为头颅CT或MRI确诊,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57例,年龄52—83岁,平均年龄65.3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症状。

2心理特点

2.1焦虑由于脑梗死起病突然、病情重,短期内不可能完全康复,大多留有偏瘫、语言障碍等后遗症,年轻患者为自己不能继续工作,年长者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连累家人而焦虑不安。

2.2自卑因患者病后肢体活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说话结巴或嘴角流涎,总怕别人取笑而产生自卑感。

2.3急躁多出现在年轻人身上,表现为精神紧张,情绪急躁,敏感多虑,求愈心切。

2.4抑郁有些患者对未来焦虑不安,消极,甚至自暴自弃,拒绝治疗

3心理干预

3.1环境影响首先要求有良好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要求安静整洁,光线柔和。对新入院患者,护士应热情接待,做好详细的入院介绍,包括医院环境、各项规章制度、科主任、护士长、责任医生及护士,使之尽快熟悉环境进入角色。

3.2时间安排

一级护理患者因病情尚不稳定,随时有反复的可能,虽意识清醒,但尽量减少打扰的次数,一般每周两次,二级护理因病情基本稳定,一般每两天一次,三级护理,病情稳定,即将出院,但对康复生活饮食指导的知识需求更迫切,一般每日一次,也可在晨晚间护理,做各项护理操作前后,根据病人需求进行沟通与干预。

3.3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的方法

护士要尽快对患者心理做好评估,掌握患者的动态心理,根据患者不同的知识层次、年龄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如针对焦虑患者,首先要了解其焦虑的原因,然后对症疏导,告诉患者,经过治疗及自己的康复锻炼,可以恢复肢体的部分功能,生活自理是完全可能的。针对自卑的患者,我们要多体贴,多关爱,告诉患者偏瘫的症状,经过治疗和护理是能逐渐康复的,还可定期组织病友座谈会,请恢复的比较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鼓励患者间多进行交流。针对急躁的患者,我们要主动与其沟通,做任何治疗前都要向其说明此项操作的目的,告诉其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使其承认并接受患病的现实,使其明白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恢复的更好。针对抑郁的患者鼓励患者主动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认真倾听其诉说,帮助患者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将要遇到的困难,及时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

4结果

129例脑梗死患者中,有忧郁倾向的占22%,焦虑约占38%,急躁约占15%,自卑约占13%,其他消极、厌倦等占8%,有时各种心理交杂在一起,通过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忧郁、自卑等负面情绪明显下降,情绪基本稳定,98%的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

5结论

我科对129例脑梗死患者采取了心理干预,不同程度地减轻了患者的心理障碍,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我们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分析,并针对性进行护理,调整患者的心理因素,促使其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