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名高中生艾滋病KAP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刘荣芝1张雷(通讯作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120名高中生艾滋病KAP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刘荣芝1张雷(通讯作者)

刘荣芝1张雷(通讯作者)

刘荣芝1张雷(通讯作者)2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二九团疾控中心833200)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建职工医院833200)

【摘要】目的探讨在车牌子垦区高中生中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及知识持续时间,为今后制定科学的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车牌子垦区6个团场的中学中整群抽取60名一、二年级高中生为干预组,另60名高中生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上课、发放宣传材料),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1月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后,干预组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普遍提高,尤其在轻吻不会传播艾滋病、共用马桶不会传播、蚊虫叮咬不会传播、坚持正确使用避孕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等方面提高明显,与干预组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干预组干预1月后的总体知晓率(92.43%)低于干预组干预后的知晓率(89.1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但需长期坚持。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学生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51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052-02

艾滋病(AID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病,目前正以难以遏制之势在全球流行,我国也面临着艾滋病蔓延的严峻形势,新疆更是排在全国第二位。调查资料显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70%~80%是20~29岁的年轻人[1]。艾滋病是可以通过改变认识和行为方式进行预防的[2]。为此,笔者于2013年5月20日~6月20日对车牌子垦区两所中学的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并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了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从车牌子垦区6个团场中两所中学的高一、高二年级各一个班,共120名学生,其中干预组60人(男30人,女30人),对照组60人(男30人,女30人)。

1.2方法采用自治区疾病控制中心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共设26个问题:是否听说过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致死性的严重传染病;是否害怕艾滋病;感染者看上去和健康人一样;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艾滋病主要侵害人体的免疫系统;握手不会传播艾滋病;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可以传播;共用注射器、针头可以传播;同桌吃饭不会传播;共用马桶不会传播;发生性关系可以传播;孕妇可以传染给胎儿;一起学习不会传播;共用劳动工具不会传播;蚊虫叮咬不会传播;洁身自爱,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可预防艾滋病;坚持正确使用避孕套可预防;得了性病及早到正规医院治疗可预防;拒绝毒品可预防;尽量避免使用公用的剃刀、刮胡刀可预防;不使用已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可预防;艾滋病人值得关怀;得了艾滋病的人是否应该继续工作或学习;是否担心被感染上艾滋病;是否愿意参加免费的艾滋病检测。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干预组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上课、发放宣传材料),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1月后对干预组及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以班为单位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匿名独立答题。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3统计方法全部数据均输入微机,运用PEMS3.1软件(由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研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总体情况干预组干预后及干预1月后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0.76%和87.84%)明显高于干预组干预前(知晓率为79.36%)及对照组各次调查知晓率(分别为77.75%、79.31%和80.77%),差异有显著性(P<0.05);干预组干预1月后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干预组干预后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所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各次调查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对艾滋病的态度方面,干预组干预后及干预1月后的态度正确率(分别为72.80%和71.96%)明显高于干预组干预前(57.60%)及对照组各次调查的态度正确率(分别为58.54%、56.21%和58.85%),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各次调查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免费参加艾滋病检测的调查中,80%以上学生愿意接受检测,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各次调查中,男生与女生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艾滋病相关态度正确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艾滋病知识的干预效果开展健康教育后,干预组学生在艾滋病看上去和健康人一样、轻吻不会传播、共用马桶不会传播、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坚持正确使用避孕套可预防艾滋病、尽量避免使用公用的剃刀、刮胡刀可预防艾滋病等方面的认识上有明显的提高,与干预组干预前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方面,各次调查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组干预后与干预1月后各指标之间虽无显著性差异,但大部分指标率有所下降。

2.3艾滋病相关态度的干预效果干预组学生经过健康教育后,有50%以上的学生不再害怕艾滋病,也不担心被感染上艾滋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3.1艾滋病相关KAP的变化经过健康教育后,学生对于艾滋病知识有了更科学和具体的认识,普遍提高了男生、女生的认知水平。此外,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正确认识的同时,还纠正了许多学生对于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误解,减少了对艾滋病的盲目恐惧,消除了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歧视。

3.2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长期性调查结果提示,要巩固艾滋病知识的教育效果,必须在中学生中适时、适度、适量地开展艾滋病知识的长期教育,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积极动员青少年参加到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各项活动中去,降低艾滋病对青少年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曾阳,常春,钮文异,等.医学生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效果追踪研究.中国健康教育,1999,15(11):20-23

[2]李小明,李志强,程徽,等.兰州市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