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科软组织感染的综合诊疗

/ 2

浅谈外科软组织感染的综合诊疗

李维庆

李维庆(黑龙江省塔河县鄂伦春民族乡卫生院165200)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4-0058-02

【关键词】外科软组织感染诊断治疗

一、疖与疖病

疖(furuncle)俗称疔疮,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偶可见表皮葡萄球菌或其他病菌。感染发生与皮肤不洁、擦伤、环境温度较高或机体抗感染能力较低有关。不同部位同时发生几处疖,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疖,称疖病。可能与病人的抗感染能力较低,或者皮肤不洁且常受擦伤有关。疖和疖病属急性化脓性炎症,表现为组织充血、渗出、中性粒细胞聚集等;继而细胞受损、组织破坏,形成脓性物质。因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凝固酶,脓栓形成是此菌感染的一个特征。

【临床表现】

1.常发生于易受摩擦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颈、背、腋下、腹股沟及会阴部等。

2.最初表现为患处红、肿、痛及局部功能受限等症状,范围不超过2cm。此后结节顶端出现黄白色脓点,破溃后有少量脓液。区域淋巴结可肿大。

3.单一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位于颜面危险三角区的疖,在加压或挤碰时,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并发海绵窦栓塞,引起颅内化脓性感染。疖病常有发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诊断要点】

1.本病的表现明显,一般容易诊断。

2.对疖病应行血糖和尿路检查、脓液及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治疗方案及原则】

1.初起红肿阶段疖以局部治疗为主,可选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也可敷贴中药金黄散、玉露散或西药鱼石脂软膏。

2.已成脓阶段见脓头或有波动感时,可用石炭酸点涂脓点或用针头、刀尖将脓栓剔出。禁忌挤压化脓病变。

3.全身反应较重时,应用抗生素。

4.疖病的治疗除上述处理外,在疖消隐期间,可用中药防风通圣散或三黄丸。有糖尿病者需进行相应的治疗。

二、痈

痈(carbuncle)是指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由于有多个毛囊同时发生感染,痈比疖的炎症范围大,对全身的不良影响较严重。病变可累及深层皮下结缔组织,使其表面皮肤出现血运障碍甚至坏死。

【临床表现】

1.一般见于中年以上病人,老年者多见;部分病人有糖尿病史。

2.好发于皮肤韧厚的项、背部,俗称“对口疮”和“搭背”。

3.病变早期呈一小片皮肤肿硬、色暗红,其中有几个凸出点或脓点,疼痛常较轻,但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此后中心部位出现多个脓栓,至破溃后呈蜂窝状,不可能自行愈合。

4.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区域淋巴结肿大、疼痛,可伴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静脉炎及蜂窝织炎。

【诊断要点】

诊断本病一般不难。检查应测血常规和尿常规、脓和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同时应注意病人有无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低蛋白血症等全身性病症。

【治疗方案及原则】

1.全身治疗病人适当休息和加强营养。必要时用镇静剂。可选用磺胺甲口恶唑甲氧嘧啶或青霉素、红霉素等抗菌药物。如有糖尿病,应根据病情同时给予胰岛素及控制饮食等治疗。

2.局部治疗早期可用50%硫酸镁或70%酒精湿敷,或用蒲公英等具有消炎作用的鲜草捣烂外敷,促进炎症消退,减轻疼痛。已有破溃者,因皮下组织感染的蔓延大于皮肤病变区,引流也不通畅,需及时作切开引流,但唇痈不宜采用。手术时机以病灶中央有皮下坏死、软化时为宜,不宜过早或过迟。原则为广泛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尽量保留切口周围皮片。一般用“+”或“++”字形切开,有时亦可作“|||”形切口。切口长度要超过炎症范围少许,深达深筋膜,尽量剪去所有的坏死组织,伤口内用纱布或碘附纱布填塞止血。以后每日换药,并注意将纱条填入伤口内每个角落,掀起边缘的皮瓣,以利引流。伤口内用生肌膏,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待肉芽组织健康时,可考虑植皮,以缩短疗程。

三、丹毒

丹毒(erysipelas)是皮肤和黏膜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特点是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全身反应强烈和容易复发。致病菌为β-溶血性链球菌,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

【临床表现】

1.起病急,全身症状明显,病人常有头痛、胃寒、发热。

2.局部出现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并略隆起。手指轻压可使红色消退,但松压后红色即很快恢复。

3.在红肿向四周蔓延时,中央的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红肿区有时可发生水泡。局部有烧灼样痛。

4.常合并区域淋巴结肿大、疼痛。

5.足癣或血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复发作,有时可导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为象皮肿。

【诊断要点】

诊断本病一般不难。检查应测血常规和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治疗方案及原则】

1.卧床休息,抬高患处。

2.局部及周围皮肤用50%硫酸镁热敷,用青敷膏外敷。

3.全身应用磺胺或青霉素,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应用3~5日,以免丹毒再发。

4.复发性丹毒可用小剂量X线照射,每次0.5~1Gy,每两周一次,共3~4次。

5.下肢丹毒伴有足癣者,应积极治疗足癣,以避免丹毒复发。

6.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四、急性蜂窝织炎

急性蜂窝织炎(acutecellulitis)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化脓性感染。其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为厌氧性细菌。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蜂窝织炎,由于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的作用,病变扩张迅速,可引起广泛的组织坏死,有时引起脓毒症。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由于凝固酶的作用则比较容易局限为脓肿。

【临床表现】

常因致病菌的种类、毒性和发病的部位、深浅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表浅的急性蜂窝织炎,局部明显红肿、剧痛,并向四周迅速扩大,病变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分界。病变中央部分常因缺血发生坏死。如果病变部位组织松弛,如面部、腹壁等处,则疼痛轻。

2.深在的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红肿多不明显,常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但病情严重,全身症状剧烈,有高热、寒战、头痛、全身无力、白细胞计数增加等。

3.口底、颌下和颈部急性蜂窝织炎,可发生喉头水肿和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炎症有时还可蔓延到纵隔。

4.由厌氧性链球菌、拟杆菌和多种肠道杆菌所致的蜂窝织炎,可发生在被肠道或泌尿道内容物污染的会阴部、腹部伤口,局部可检出捻发音,又称捻发音性蜂窝织炎,蜂窝组织和筋膜有坏死,且伴有进行性皮肤坏死,脓液恶臭,全身症状严重。

【诊断要点】

诊断本病一般不难。检查应测血常规和尿常规、脓和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治疗方案及原则】

1.休息,局部用热敷、中药外敷或理疗(超短波治疗)。

2.适当加强营养。必要时给止痛退热药物。应用磺胺药或抗菌药物。

3.如经上述处理仍不能控制其扩散者,应作广泛的多处切开引流。

4.口底及颌下急性蜂窝织炎,经短期积极的抗炎治疗无效时,即应及早切开减压,以防喉头水肿、压迫气管而窒息死亡;手术中有时会发生喉头痉挛,应提高警惕,并做好急救的准备。

五、脓肿

急性感染使组织或器官内病变组织坏死、液化,形成局部脓液积聚,并有一完整脓壁时,称为脓肿(abscess)。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脓肿常继发于各种化脓性感染,如急性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结炎、疖等;也可发生在局部血肿或异物存留处。此外,还可从远处感染灶经血流转移而形成脓肿。

【临床表现】

浅表脓肿,局部隆起,有红、肿、痛、热的典型症状,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压之剧痛,有波动感。深部脓肿,局部红肿多不明显,一般无波动感。但有局部疼痛和压痛,并在疼痛区的某一部位出现凹陷性水肿。患处常有运动障碍。在压痛或波动明显处穿刺抽出脓液,即可确诊。

【诊断要点】

1.小而浅表的脓肿,多不引起全身反应;大的或深部脓肿,则由于局部炎症反应和毒素吸收,常有较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和白细胞增加。

2.结核杆菌引起的脓肿,病程长,发展慢,局部无红、痛、热等急性炎症表现,故称为寒性脓肿。常继发于骨关节结核、脊柱结核。

3.位于腘窝、腹股沟区的脓肿,应与此处的动脉瘤相鉴别。动脉瘤所形成的肿块无上述急性炎症表现,肿块有搏动,听诊有杂音,阻断近侧动脉,搏动和杂音即消失。此外,新生儿的脑脊膜膨出,可根据其位于背腰部中线,加压时能缩小,穿刺可抽得脑脊液,以及X线摄片发现有脊柱裂等特点,与脓肿鉴别。

【治疗方案及原则】

1.脓肿尚未形成时的治疗与疖、痈相同。

2.如脓肿已有波动且穿刺抽得脓液,即应作切开引流术,以免组织继续破坏,毒素吸收,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3.巨大脓肿引流时,需酌情予以补液并应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杨晓颖过氧乙酸治疗软组织感染33例报告《江苏医药》2001年第27卷第7期

[2]吴荣深,钟勇;头孢硫脒在160例急诊外科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4年03期

[3]张长乐,胡家骅,外科软组织感染的细菌学及药敏分析;安徽医学;1990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