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农田水利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关于加快农田水利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刘宏翔黄腾腾

山东元鸿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东省济南市250000

摘要:农田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当前,农田水利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灌溉面积与水资源分布错位,新老工程、传统灌溉模式与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并存,运行管理滞后于建设管理,政府市场两手发力不精准等,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坚持并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要开拓创新,突破关键,狠抓落实,深入推进农田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农田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加快;农田水利;供给侧改革;思考

1供给理论与供给侧改革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离不开供给和需求问题。学术界常用“三驾马车”指代三大需求,代表着宏观经济的需求侧;供给则指生产者在特定价格下愿意且有能力为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总量。农业供给取决于对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及其制度等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对要素的配置和利用的管理代表着供给侧管理。供给学派的理论被认为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来源之一,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以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RobertA.Mundell)、拉弗(Arthur·Betz·Laffer)等为代表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以萨伊定律为基础,认为在信用货币前提下“供给会创造需求”,因此强调产品生产中“供给管理”的重要性,这与凯恩斯主义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完全相反。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点是需求而非供给侧,即需求决定供给。那我们如何认识这看似完全对立的两种理论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我国供给侧改革战略的是顺应我国供需局部失衡、产品质量差、科技含量低的现实背景而提出的,是契合我国经济发展特定背景和现实而提出的因应之策,并不完全是基于供给学派理论的照抄照搬。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两种理论在指导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的阶段是不同的。长期经济增长依赖于要素供给和配置效率的供给侧,短期经济波动则决定于需求侧,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应有不同的侧重,二者不可偏废。

2加快农田水利供给侧改革

2.1降低成本

(1)创新“最后一公里”管理模式。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发展农业节水要坚持“规模化”方向,主动适应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等新形势,优先安排规模化经营地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农业节水的骨干力量,提高用水效率与产出效益。b.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参与农业节水建设管理。在土地没有流转或流转规模没有集中连片的地区,应当大力发展用水合作组织,推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专业管理人员管理模式,提供专业化的灌溉用水服务,破解用水管水难题。据调查,我国部分用水合作组织独立运作存在困难,今后组建和发展用水合作组织可以与村民委员会有机结合,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控制管理成本;也可以由政府在征求用水户意见的基础上,公开选择专业化的管理单位,由其负责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2)深化国有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建议开展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回头看”,对未纳入改革的灌区,要全面启动实施改革;已纳入改革的灌区,要根据灌区节水改造进展与成效,从严控制人员编制,足额落实两费。此外,要贯彻落实《农田水利条例》,加快研究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经费合理负担机制,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同时,鼓励政府更多承担国有灌区运行管理成本费用。

2.2补齐短板

(1)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坚持统分结合。从规模化、专业化管护的角度,借鉴一些地方的探索与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改革要调整完善思路,分权要适度,有条件的地区要以统为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由镇水利站负责全镇“闸、站、河、堤”四位一体集中管理;安徽庐江县同大镇将全镇范围内的小型水利工程统一交给安徽建川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实行物业化管理。农村电力改革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20世纪90年代之前,农村电力工程产权归乡镇或集体,以村为单元分散管理,导致成本奇高,农民不堪重负。为此,国家启动农村电力改革,将乡镇电管站调整为县级供电企业所属的供电所或营业所,其人、财、物纳入县级供电企业统一管理;乡及乡以下农村集体电力资产采取自愿上交、无偿划拨的方式由县级供电企业管理,并由其承担维护管理责任。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由县级供电企业对乡镇供电所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供电所电费收入全额上交,所需费用支出由县供电企业统一核拨,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今后,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改革要在统上下功夫、做文章,政府投资或补助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向受益对象确权确股但不确工程,工程交由专业队伍与机构管护。(2)用好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优先建立用水精准补贴机制。我国农业水价几经改革,国家要求提价,各地难以落实,形成改革“怪圈”。本轮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把水价调整到运行成本水平,必须配套实施精准补贴与节水奖励机制,即提补结合。如果只提不补,改革又将陷入“怪圈”。据调研,当前制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最大问题是地方政府无力对定额内农业用水进行补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明确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来源渠道,各有各的用途,且规模小、不够用,难以用于精准补贴。为避免陷入“怪圈”,国家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支出纳入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使用范围,由各地自主安排。为此,建议各地要优先安排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用于用水精准补贴,确保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以此牵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3提升品质

(1)灌溉服务质量关乎农田水利发展成败。从多地调研来看,农民更加关注能否方便用水,对价格的敏感性低于对方便用水的敏感性,即农田水利发展的阻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灌溉服务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据笔者在甘肃武威,云南陆良、澄江等地调查,在实施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改革的试点区,尽管水价大幅度提高,甚至达到全成本水价,但农民对农田水利的满意度很高,全力支持和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各项改革取得积极成效。而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调查,2015年广东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满意度为25%,不满意度为32%,居乡村建设调查事项之首。对比两者不难发现,灌溉服务质量决定着农民的满意度,大力发展喷灌、滴灌,推广水肥一体化,实现省水、省工、省时、省心,保障农民顺顺当当用水,让农田喝上“自来水”,各项改革就能得到农民的理解与支持。今后,发展农田水利既要在扩大灌溉面积上下功夫,更要在提高灌溉服务质量上下更大功夫。(2)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要把提高灌溉服务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在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过程中,要研究如何提高灌溉服务质量,让农民满意。要从方便农民用水、有利于计量到户和水费计收的角度,适当增加供水点,配套计量设施,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一户一表。工程规划设计要充分征求农民意见,要以农民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充分征求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工程使用的便利性,做到切切实实为农民服务,有效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

结语

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以及变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农田水利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影响了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危及国家水安全。为此,必须坚持并落实“以水定地”原则,在灌区节水改造、调整种植结构等常规节水措施的基础上,下决心调整优化灌溉面积布局,部分地区适度退地减水,否则积重难返。

参考文献:

[1]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3]赵晓丽,张增祥,汪潇,等.中国近30a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主要原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