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合剂治疗眩晕病70例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眩晕合剂治疗眩晕病70例疗效分析

罗明英

罗明英

(四川省安岳县人民医院642350)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291-01

“眩”是眼花,“晕”是眩晕,二者同时并见,故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西医属于多种疾病,如梅尼埃病、脑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属中医“眩晕”范畴。根据“无痰不作眩”之说,在眩晕发作期用眩晕合剂加味治疗7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40例患者均系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最小者36岁,最大者84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1周至4个月。对照组70例,男31例,女39例,年龄最小者35岁,最大者81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4天至半年。

1.2诊断标准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确诊。诊断依据①有典型的眩晕症状,如自身有旋转感,视物有旋转感,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入坐舟车,甚则仆倒。②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眼球震颤、耳鸣耳聋等。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反复发作。④做专科检查,经颅多普勒、头颅CT、颈寰枢椎X线片等明确病因。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眩晕合剂加味,药物组成:赭石40g前仁20g法夏20g白术20g柴胡10g夏枯草20g人参10g大枣15g生姜5g甘草5g。每两日一剂,文火煎煮,分6次于饭前口服。

2.2对照组口服倍他司汀(4mg/片)6mg,3次/日。

2.3两组均以三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疾病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治愈,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停药后没有复发。好转,眩晕、呕吐等症状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不伴有自身或者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未愈,眩晕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2治疗效果治疗组70例,临床治愈率26例,占35.71%,好转36例,占51.43%,未愈7例,占12.86%,总有效87.14%。对照组70例,治愈9例,占12.86%,好转28例,占40%,未愈33例,占47.14%,总有效率52.86%,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

4、讨论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病症,可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引起眩晕的原因多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痰湿蒙蔽清窍所致。其病机为风、痰、火、虚。《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乃风木之脏,内寄相火,其性刚,主升,主动。情志抑郁或化火,或肾精亏虚,不能涵木,或大病、久病精神未复,阴不敛阳,导致肝阳上亢,肝风上扰清窍而致头晕、目眩、耳鸣。脾主运化水湿,不论外邪内袭或饮食失节伤及脾土,均可导致脾气亏虚,失于健运,代谢失职而致痰湿内生,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此乃痰湿上蒙清窍,清窍不利,而见头昏、目眩不定、耳鸣耳聋。肾为先天之本,益精而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眼酸眩冒、目无所见。三脏之中,以脾虚为主,又相互影响,三脏失调导致风痰上扰清窍,使清窍失于濡养而发眩晕,从病机来看,痰、虚是发生眩晕的主要原因。正如《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强调“无虚不作眩”,故治宜健脾补肾化痰开窍、平肝息风定眩。方中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且还有平肝潜阳之功,半夏化痰、生姜和胃止呕,白术、党参益气健脾除湿,苡仁淡渗利湿降浊,夏枯草清肝熄风,柴胡和解少阳、疏肝理气,大枣补精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益气健脾、化痰止呕、平肝熄风之功。由于组方全面合理、标本兼顾,故获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