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康复进程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康复进程的影响研究

解红英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中医院普外科223499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康复进程的影响。

方法:选取最近几年我院收治的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一般护理,给予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增加实施专业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康复率75%(15/2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5%(19/2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康复进程中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加快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康复进程以及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疗效显著,值得各大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腹部手术;粘连性肠梗阻;影响

腹部手术治疗后经常并发多种并发症,其中粘连性肠梗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其既能够导致患者机体从整体上出现生理紊乱状况,同时还可以造成肠管自身功能病变[1]。所以在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的康复进程中实施专业护理干预很有必要,这是因为护理干预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并发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康复率。我院近来对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在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的康复进程以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实施专业护理干预,疗效实在,现对其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行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其中对照组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10-79岁,平均年龄(31.25±1.32)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划分:2例肠穿孔,3例胃溃疡,1例脾破裂,1例腹腔肿瘤,3例化脓性腹膜炎,10例阑尾炎及穿孔。观察组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9-80岁,平均年龄(31.45±1.37)岁;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划分:1例肠穿孔,2例胃溃疡,3例脾破裂,1例腹腔肿瘤,4例化脓性腹膜炎,9例阑尾炎及穿孔。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及病情分类经过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一般护理,具体内容为:给患者实施禁食、补液,且合理放置胃肠减压器,对电解质、水、酸碱失衡进行调整,根据医生医嘱使用抗生素,降低腹腔内液性渗出等;给予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增加专业护理干预,详细步骤如下:(1)早期下床活动。根据患者的具体身体情况,通常术后半日内可开展早期下床活动。患者在床上坐起后,再在床边站立,接着扶床行走,每天2-4次,每次为30min,通过早期下床活动来增强肠蠕动[2]。护士需要积极鼓励患者开展早期活动,目的在于令早期出现的肠管轻度粘连通过肠蠕动恢复过程中自行分离,给小肠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加快肠蠕动恢复速度,进而降低肠粘连的形成。(2)腹部按摩。患者在术后3d内可开展腹部按摩,其先用一手保护切口,再用另外一手对切口对侧腹部进行按摩,方向为顺时针、逆时针相互交叉,每天按摩2次,每次约20min,一周为一个疗程,以患者耐受性为按摩强度标准。按摩力度从轻到重、再从重到轻,不可粗暴,对于年龄过大或者手术比较大型的患者,需要护士在一旁协助。患者开展腹部按摩能够加快其肠管局部血液循环,对肠管粘连的形成可起到预防作用。(3)中药护理。待患者在手术结束送回病房后可选择口服或是从胃管注入小承气汤中药,具体用法为:将药汁大概煎为200ml,分3次温服或是注入,使用5d[3]。至于胃肠减压者应该采取胃管内注入方式。由于小承气汤的功能以排气导滞止痛及加快肠管蠕动为主,可对肠粘连形成预防效果,促使患者早日恢复肠功能。(4)确保胃肠减压有效后,护士需要对引流系统进行详细的观察,目的在于避免出现引流液阻塞、引流管脱落及扭曲的状况。此外,护士还需要对引流液的颜色、量以及性质进行详细的观察与记录。术后第3d可开塞露、插肛管以及刺激肛门,其中需要注意,为了加快肠蠕动恢复速度,开塞露挤入直肠后需要留置约10min。(5)开展肠人工运动。术后6h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以后,对其实施分阶段的人工运动,疗程为1至2周。第一是呼吸运动。帮助患者选择半卧位,且让其微闭双目,使用鼻子吸气,缩唇缓慢呼吸,每隔4h开展1次,每次需要实施2遍。第二,上肢运动。医护人员应该正确指导患者开展上肢运动,上肢屈展、上举、拉锯,每次大概做20遍,每次3次左右。第三,下肢运动。医护人员应该正确指导患者开展下肢运动,协助患者在床上开展屈伸、蹬等动作,每天3次,每次10遍。同时还需要帮助患者不断更换体位,翻身拍背,在床上开展各种合适的运动。术后1d内使用红外线理疗仪照射患者腹部,每天3次,每次约30min,一周为一个疗程时间,由于红外线存在极高的致热性以及穿透性,能够令肠管与手术局部发热,提高血液循环速度,降低肠管缺血状况,进而可降低肠粘连。(6)饮食护理。患者的肠蠕动恢复以及肛门排气后,护士可尝试给患者提供流质食物,这是因为进食可刺激肠蠕动,使其尽快恢复。以少食多餐、且进食容易消化的清淡流质食物为主,再有顺序地缓慢转变为进食普食。

1.3统计学原理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SPSS16.O开展相关统计数据,计量相应资料运用(±s)来表达,运用t值进行检验,其中计数资料运用变量方差x2来验证,以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比

由表2可知,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康复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发现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缩短、康复率增高与并发症发生率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腹部很多疾病采取腹部手术进行治疗,而粘连性肠梗阻是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防止肠粘连产生及缩短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的康复进程是腹部围手术期的重要内容所在[4]。在腹部手术后并发症粘连性肠梗阻康复进程中进行护理干预,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开展上下肢屈伸等运动,同时协助患者进行各种合适的床上锻炼,缓慢增加运动量,术后给患者提供流质食物,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肠胃负担,同时还能够减少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5]。

本研究对20例腹部手术患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增加实施护理干预,目的在于提高手术效果,缓解患者的预后情况,加快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的康复进程。将护理干预组患者的结果与一般护理组进行对比,发现护理干预组患者的粘连性肠梗阻康复率非常高,高达95%,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也仅达(8.5±1.5)h,效果非常明显。该结果主要在于护理干预实施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对患者开展按摩腹部、更改体位等,努力令患者机体得到休息,同时还对患者开展中药及饮食两方面的护理,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使其消除恐怖等低落情绪,并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终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6]。

综上所述,在腹部手术后并发症粘连性肠梗阻康复进程中进行护理干预,一方面能够有效加快并发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康复进程,另一方面还能够缩减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值得各大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蔡平.老年患者腹部围手术期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4(23):1235-1236.

[2]胡亚红.护理干预对减轻腹部手术术后疼痛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26(18):1421-1422.

[3]朱缨,杨京丽.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手术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3(14):256-257.

[4]李丹华,刘腊.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肠功能恢复进程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4,25(27):1192-1193.

[5]曹其静.40例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2,29(13):1145-1146.

[6]沈春蕾,陶爱伟,姚永琴,等.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1,14(26):1528-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