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例经上肢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发生迷走反射的护理体会

/ 2

15例经上肢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发生迷走反射的护理体会

张静冯怡(通讯作者)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442000)

【摘要】目的:探讨经上肢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迷走反射(VVRS)发生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方法:分析和总结15例经上肢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及术后发生迷走反射的情况。结果:15例迷走反射患者经及时处理均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经上肢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的,易于被患者接受,迷走反射发生率低,通过及时处理,均能良好恢复。

【关键词】上肢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迷走反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298-02

Nursingexperienceof15casesofupperextremityarteryaftercoronaryarteryinterventionoccurrenceofvagalreflex

Zhangjing,fengyi

【Abstract】Purpose:Toinvestigatethecausesandnursingstrategiesofvagalreflex(VVRS)occurredintheupperlimbartery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Methods:Analyzeandsummarize15casesofVVRSoccurredduringandaftertheoperationof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byupperlimbartery.Results:Allthe15patientswithvagalreflexreceivedtimelytreatmentanddischargedwithgoodrecovery.Conclusion:Theupperarterycoronaryinterventionissafeandeasytobeacceptedbypatientswithalowincidencerateofvagalreflex.Patientscangetagoodrecoverythroughtimelytreatment.

【Keywords】upperextremityartery;coronaryartery;interventionalprocedures;VVRS;nursing.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PCI)是用心导管技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病变部位、性质、长度及程度并疏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改善心肌供血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1]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术主要通过下肢股动脉途径,存在诸多并发症,同时患者由于术后下肢制动而不愿意接受介入术,近几年通过上肢动脉桡动脉或肱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摆脱了术后下肢长时间制动的痛苦,而迅速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主要穿刺途径。具有安全,有效,痛苦小,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基本上取代了股动脉途径。但仍然可能发生迷走反射,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却非常危险,其发现、处理不及时,可产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现对我科15例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和术后发生的迷走反射进行原因分析护理总结,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经上肢动脉途径PCI患者1357例为研究对象,发生迷走反射15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12例,年龄42~69岁,其中4例发生在术中,11例发生在术后,7例发生于桡动脉途径,8例发生于肱动脉途径。其中11例发生于介入术中,由血管痉挛牵拉所致,其余4例发生于肱动脉压迫过紧导致。

1.2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调脂药物,部分患者应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术前常规碘过敏试验,并触摸双侧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情况。局麻下行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术,并置入动脉鞘管,给予肝素,顺导丝送导管至冠状动脉口,进行冠脉造影和PCI术。术毕,压迫穿刺点,绷带加压包扎。

1.3临床表现

发生迷走反射的患者常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头晕或神志改变、窦性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状态,心率<60次/分,常伴有打哈欠。

1.4结果

15例患者均在心电监护及医生护士密切观察下及时发现,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1mg,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生理盐水快速静滴以扩容,必要时可给予多巴胺。经以上干预措施,患者平安渡过手术期,逐渐康复。

2原因分析

2.1精神紧张。精神过度紧张,焦虑可兴奋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心肌收缩力加强,刺激左室及颈动脉的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活动。[3]且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易出现心理反应。

2.2疼痛,饥饿,血容量不足有关,发生机理是由于上述刺激因素作用于皮层中枢和下丘脑,使胆碱能植物神经张力突然增强,引起脏器及肌肉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心率迅速减慢,最快可在30s内发生。[4]

2.3局部压迫力度过大产生局部压力感受器的反射性调节作用,是引起迷走反射的重要原因之一。[5]15例患者中有4例伴有肢体肿胀。由于腕带压迫,使手腕部血流阻力大大增加,甚至血流中断,从而引起压迫近端的动脉张力增高,血管被动扩张,导致心率进行性减慢、血压急剧下降。

3护理

3.1心理护理

许多患者对介入治疗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责任护士应从手术的必要性、疗效性及一些成功的病例等进行宣教,并将此项手术的过程及安全性做详细的讲解,使患者进一步了解手术过程,减轻恐惧感,能较平静地进入导管室。术后要加强巡视,给患者以安全感

3.2腕带压迫力度适中

腕带压迫时防止压迫力度过大,压力以能阻止桡动脉出血又能摸到桡动脉搏动为度[6]。加压包扎期间注意肢体血液循环、皮温、局部皮肤颜色等。当患者诉肢体肿胀、麻木,难以忍受时,在不引起伤口出血的前提下,可适当放松腕带,减轻压迫力度。

3.3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进食,可少量多次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造影剂排出,每次不超过200mL。可避免因饥饿导致血容量不足,空腔脏器过度充盈等引起VVRS的发生。

4小结

血管迷走反射是心脏介入治疗中较少见并发症,但后果严重,一旦发生,进展迅速如未能及时处理,将威胁病人生命。有效的预防、及时发现和积极处理非常重要。术前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做好准备工作。局部加压包扎期间加强监护,及时发现血管迷走反射的征兆,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预防心脏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英.内科护理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8

[2]马长生,盖鲁粤等.介入心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王蓓,徐建红,徐洁.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3,4(14):381-382

[4]王禹.心血管治疗介入术致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特点与处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9):538.

[5]姚泰.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邓少娟.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处包扎止血方法的循证护理[J].护理学报,2009,16(5A):31.

作者简介:

张静,女,本科,主管护师

通讯作者:

冯怡,女,本科,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