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口表我意,我手写我心——浅谈记叙文的写作技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1

我口表我意,我手写我心——浅谈记叙文的写作技能

邵明明

邵明明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251100

说起记叙文的写作,同学们普遍存在首“感情假、行文平、文章粗放乏味”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选取了一个学生都很熟悉的话题“感悟母爱”作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学会真情倾诉、真情写作;同时,要求学生运用恰当的表达手法,学会准确充分地表达情感。我的课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环节——设置新颖导语,创设倾诉情境,唤醒并激发学生的倾诉欲望。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支拐杖,当你体倦力乏时,扶持着你走过最艰难的岁月;母亲是寒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提起“母亲”这个词语,我们感觉尤为熟悉、亲切,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最亲密的人。为了子女的成长,她付出了很多很多,儿女一天天长大了,母亲却一天天地老了……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板书)

仿照上面的比喻句,说说母亲在你心中的印象。

第二环节——与名家作品进行比较,品味探究,向名家学习倾诉真情的方法。

同学们自我表述的基础之后,老师不做太多评价,引进名篇贾平凹的《我不是一个好儿子》的阅读。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1.作者是如何写母爱的?运用了什么手法?2.文中哪个细节最令你感动?和你表述的有什么不同?3.通过对比你学到了什么?我们在记叙文写作时应该注意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得到答案,主要是细节刻画,写平凡之事,说平凡之话,表心中之深情。

第三环节——走进母亲,倾诉思索。

先播放电视散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片段,引导学生倾诉记忆深处的亲情片段,表达真情;接着引导学生理性思索如何理解母亲、回报母亲;在全面理解思索的基础上,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向自己的母亲真情告白,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第四环节——写作展示,以“感悟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学生优秀作品展示——《习惯了的爱》:

像日常琐事一样,妈妈把她的爱融化在心灵的最深处,变成了最平常不过的事。

我的身体是很棒的,不是天生的因素,而是妈妈把我调养得很好,她总是把每个季度该补充的营养搭配得很得当,所以我从小就比其他的同龄同学长得茁壮,并且很少生病。

梨和苹果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不论春夏秋冬,我总能吃到可口的水果,所以,削梨和苹果就成了妈妈每天的必做事。现在啊,妈妈的刀削技术已经练得炉火纯青——一刀到底。而且妈妈总会把苹果削下四块,然后自己吃掉中间剩下的酷似长方体的核,而我也会习惯性地吃那四块水果。

上高中后,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期中考试后,一团糟的成绩搞得我焦头烂额,我慵懒地斜坐在椅子上,看着那些不知疲倦的艺人们演的一套一套的肥皂剧,我的心中又苦又涩,说不出的感觉。妈妈系着围裙走过来问我:“吃苹果吗?”我摇摇头:“不吃,刚才吃过了。”妈妈边削苹果边说:“那我自己吃一个。看会儿电视去写作业,听到了吗?”“噢!知道了。”我无奈地回答。

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卧室,一头扎进漫无边际的题海中,开始了痛苦的挣扎。不知过了多久,我抬起头来,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然后揉一揉酸痛的的脖子,起身走出卧室。厨房里传出哗哗的流水声——那是妈妈在做晚饭。忽然看见桌角处放着四块苹果,切面处由于长时间的放置,已经泛起了微微的棕色。我问:“妈,你怎么不吃啊?”妈妈从厨房里走出来,边擦手边说:“唉,老了,老了,记性不好了,还以为给是你吃的呢!”妈妈无奈地摇摇头,拿起一块:“习惯了。”妈妈笑了,然后转身进屋。我的心中一阵翻涌,嗓子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眼睛涩涩的,有流泪的冲动。“习惯了”,简单的三个字中凸显了十几年的爱。

……

一种习惯,锁住了妈妈的心。妈妈将她对我的爱,融化在心灵的最深处,无声无息,却在每时每刻。

【评语】本文着眼于生活中的小细节,通过母亲为自己削苹果自己吃果核的生活小事,来表达了母爱的平凡、细腻。“习惯了”,一句话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起了我们对母爱的反思。这种习惯是挚爱的超级特质,是母爱的普遍本能。唯其特质,才彰显了母爱的神奇伟大,文章以小见大,角度独特,同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