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语言石化现象剖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3

外语教学中语言石化现象剖析

余凯明

余凯明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摘要】外语学习者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即语言石化现象,这是中介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本文从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心理认知机制及其原因着手,剖析外语教学中的语言石化现象,并提出减少外语学习中石化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现象心理认知机制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2-0024-02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中我们常看到这种现象:很多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初期都能取得很大的进步,但一段时间后外语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有些甚至停滞不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学习的高原期,即语言的石化现象。H.D.Brown认为石化是指二语学习者二语能力中相对永久的不正确的语言形。2001年Selinker认为僵化现象是指学习者在其中介语形式上完全没有或只有有些变化,达到学习停止的永久高原期的一种状态。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要及时防范暂时性石化,避免永久性石化。戴炜栋等人指出,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尤其是非外语专业学生的过渡石化现象多属于暂时性的石化。因此在暂时性的石化阶段,如果学习者能够有机会接受最优化输入或接触自然的目的语环境,其语言学习还是会达到另一个高峰期的。

二语言石化现象产生的心理认知机制

95%的外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会出现石化,它可以出现在学习的任何阶段,因此语言石化是第二语言学习中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Selinker认为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主要受5个方面的心理认知机制的影响:

1.母语的迁移

指母语学习者不能达到目的语水平,当没有足够的目的语知识进行表达时,他们往往求助于自己的母语。母语的迁移可以是语音、语义、语用和语法方面的干扰。

2.培训迁移

培训迁移是由于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由于大多数外语教师都不是地道的外语使用者,他们所讲的外语实质上也是中介语,只不过他们更接近目的语罢了。他们的某些不地道过渡的使用使学生对外语产生错误的理解。比如外语教师过度强调动词write的过去分词written的拼写形式,结果误导学生把write的现在分词写成writting;教师在句型操练时总是用he,使学生在以后的交流中对“he”和“she”不加区分。

3.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方法、管理方法及应用语言的各种活动。Selinker认为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与学习者所处的文化有关。中国的二语学习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敢在公开场合讲外语,害怕出错,还有部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直接向教师请教,而是查字典或向周边的同学请教,长此以往,语言使用能力减弱,形成语用僵化。

4.交际策略

交际策略包括回避、预制结构、求助权威和变换语言。研究表明,外语学习者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均会使用回避、简化等缩减策略来达到交流的目的。尽管这种简化策略会引起语言表达错误,但由于它并不影响交流,所以没有引起学习者的重视,继续得到使用,最终导致语言的僵化。

5.目的语的笼统化

目的语笼统化指语言学习者习惯将学过的语言规则和单个的词用到其他语境中去的一种现象。如动词的过去时态规则、动词第三人称单数规则、名词复数规则等语言规则的滥用。例如:Igoedtoschool.Welikesswimming.Therearemanypeoplesontheground.

三中介语石化产生的原因

1.年龄因素

研究者发现僵化通常发生在青少年或成人学习者中间。生物学家Lenneberg于1967年提出了关键期假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习得语言的最佳时期(2~13岁),语言的临界期到12或13岁为止。过了关键期由于大脑发生偏侧化,大脑不像以前那么灵活了,因而学习能力下降,语言僵化现象产生。所以中国规定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在那个阶段二语学习者只有八九岁,正是学外语的最佳时期。

2.学习环境因素

语言输入在外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又决定了语言的输入是否对语言学习有促进作用。根据Krashen的i+1理论,学习者所接受的输入语言必须高于当前语言水平。输入语言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学习,导致中介语石化。我国中学英语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升学率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对已学知识还没了解就要接受大量的新输入,导致他们的情感过滤过高,英语学习停止不前,形成僵化。

要有大量的、高质量的可了解性输入就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我国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接受到的语言输入大多来自课堂,很少有机会跟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直接的交流。因此英语教师素质是学生英语兴趣培养的关键。虽然当前我国英语教师专业水平已得到提高,但由于教师本身也是外语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也不够,他们自身许多不地道的语言影响了学生以后的学习,造成语言僵化。

3.反馈性质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使用的影响

来自教师的反馈和学生的中介语僵化有紧密的关系。Vigil和Oller指出交际中的反馈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认知反馈决定了内化的程度。肯定或否定的反馈对交际有促进和阻碍作用。否定的或中性的认知反映鼓励学习者不断地试错。肯定的认知反馈加强说话者的语言形式,让说话者认为他们所说的是正确的语言形式。学习者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首先得到了肯定的情感反馈,接着得到肯定的认知反馈,于是语言的错误形式就得到了加强,语言僵化因此形成。在英语课堂上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的是肯定的情感反馈和肯定的认知反馈,这在某种程度上暗示学生使用的语言的正确性,让学生没有机会识别自己的错误,长此以往这种错误形式固定下来,语言僵化。

四防止外语学习中语言僵化的措施

在我国没有外语语言环境的前提下,学生学习外语大多是通过语言课堂,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语言僵化的现象。但僵化有暂时的和永久的,在暂时阶段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止暂时向永久的转换,学习仍会继续前进,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努力。

1.教师角色扮演

Krashen说,外语教师的作用有二:一是讲解语法及语言知识;二是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最优化输入。可见教师素质对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英语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在对语言知识有准确、足够的掌握的同时,加强对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变换教学模式,注意目的语输入的数量和质量,防止学生群体语用的僵化。

对学生语言给予正确有效的反馈。教师在对待学生的错误时,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对学生错误教师采用的是见错就纠的态度。但实践证明,这种理论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并没有使学生达到在交际环境中熟练无误地用外语进行交际的理想效果;二是把犯错误看成是人类学习语言的一个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过程,不需要纠正。因此防止僵化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予学习者肯定的情感反馈,鼓励学生继续语言尝试和否定的认知反馈,示意学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时应正确使用反馈,辩证地看待学生错误,既不能对学生错误放任自流,使其僵化,也不能见错就纠,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在鼓励学生学习的同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适时、适当地指正,防止中介语过早僵化。

2.学生角色扮演

学生中介语僵化现象的产生除了外部因素外,学生内在的因素也至关重要。明确学习目标,产生于目的语社会文化融合的欲望,将工具性动机和融合性动机相结合,培养自己的文化习得意识,在学习语义的同时加强语用的学习。

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常开展一些有益的英语活动,如口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报、英语歌曲竞赛等,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地配合,在提高兴趣的同时,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成绩也逐渐稳步提高,出现僵化的可能性相对减少。

主动地接触目的语,接受纯正的目的语表达方式。学生学习不能只限于课堂有限的输入,还应大胆主动地与外国人交往,学习地道的语言表达;多看一些原版的电影,寓教于乐,如DesperateHousewives(疯狂主妇)、Lost(迷失)、PrisonBreak(越狱)等电影深受中国英语学习者喜爱;多读些原版小说、杂志、报刊等,这些都可以使学习者接触到大量的目的语,防止语言僵化现象。

五结束语

外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断完善,逐渐接近目的语,学习者讲的并非母语也并非目的语而是一种中介语。中介语的僵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它可以出现在学习的任何阶段,对此,外语教师和学习者对学习中出现的停滞不前现象应客观、正确地对待,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H.D.Brown.Principles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2]Selinker,I.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1972(10):209~231

[3]高云、朱景梅.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及防止措施[J].外语教学,2005(5):41

[4]赵萱.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3):137~138

[5]李晓梅、许爱梅.中介语石化现象产生的因素及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4):376

[6]Tricia、Hedge.TeachingandLearningintheLanguageClassroom[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TeachingPress,2002

[7]郭继东.过渡语僵化现象教师因素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07(3):184

[8]邓刚.语言僵化评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4):85

[9]陈慧援.关于语言僵化现象起因的理论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3):37~43

〔责任编辑:冯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