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孔子与阳数“三”的不解之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1-21
/ 3

圣人孔子与阳数“三”的不解之缘

张祖安陈永红王见

关键词:孔子阳数“三”不解之缘意义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2000多年来,这位被中华民族景仰的世界文化名人却与数字“三”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

1、“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正好是“三”的32倍。古代的1尺相当于现代的6~7寸,按照中间数6.5寸计算也在六尺以上,即2米以上。这个高度在古代的春秋时期,孔子不算是世界第一个人鲍喜顺,也算是小巨人姚明。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个超级的巨人形象。

2、“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三十年矣。齐景公与宴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惜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出处同上)。孔子30岁时,齐景公便专程来找他咨询治国之道。30岁,正好是“三”的10倍。30岁的年轻人,便受到一个外国国君的高度重视,可见孔子是声名远播,天才早成。

3、“孔子年三十五……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出处同上)“三月不知肉味”中的“三月”,可见时间之长。孔子单单学习《韶》这个乐曲,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是全身心的投入,进入到忘我的境界。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孔子的这种专心致志学习品质,才使孔子终成学之巨子,万世楷模。

4、“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自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出处同上)孔子说:《诗》有三百首,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思想不邪恶。“300”是“3”的100倍。孔子将古《诗》三千余篇,按照他的编辑意图删减了十分之九,存其精华,得以让《诗》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现实主义文学源头,孔子对中华民族的文学的贡献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5、“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出处同上)孔子到了晚年,特别喜欢《周易》,反复翻阅,以至于把串简的牛皮筋都多次翻断。“韦编三绝”正是他倡导的“学而不厌”最形象的注释,也正是他能够成为万代宗师的优秀学习品质的最好体现。

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出处同上)孔子的正式学生有3000人,其中通晓六经的优秀学生72人。学生“3000”是“3”的“1000”倍,贤者“72”是“3”的“24”倍。孔子首创私人办学,有正式学籍的就多达3000人,在2000多年春秋时期,可见其规模巨大。孔子培养的优秀人才多达72人,可见其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恰当,教学效果优异。也正式由于这“三千弟子七二贤人”的人才基础,才使得他开创的儒家学派,发展成洋洋大观。

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出处同上)。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由此概括的成语“举一反三”,既反映孔子在教学之中的思维训练方法,又反映了他对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视。

8、“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出处同上)。孔子以下九代人中的年龄分别是:六十岁的1人,五十岁的5人,四十岁的3人。常言道,人上70古来稀。孔子的享年较之古人和他以下九代人,算是很高的寿数了。

9、“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出处同上)孔子世逝之后,弟子们为他守孝三年,三年后有的还继续留下,其中子赣还在墓地盖了茅屋,一共守孝六年。孔子的去世让弟子们,如丧考妣,以子赣为代表的一类弟子更是伤心至极,守孝长达六年之久,由此可见孔子不光是传授知识的圣手,而且是培养师生感情的奇人,真不愧为万世师表。

10、“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出处同上)孔子的儒家学说传到《史记》作者司马迁所在的时代就已经有了十多代人了。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孔子选择“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教导学生,成为中原的教育标准,影响极大,他也为之成为了圣人。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该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孔子考察一个人是否孝道的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三年之内都不改变父亲遗留下的好的传教。由此可以看出孔老先生在考察一个人时,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增广》上说,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现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试用期一般是一年,加入共产党从写申请到转正至少要考察两年,从中级职称倒高级职称需要五年。这些正是时间标准的具体运用。

11、“子曰:‘吾十有五立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高度概括了人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知特点。

12、“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述而》)孔子十分慎重的对待三件事:斋戒、战争和疾病。斋戒涉及到祭神祭祖,战争事关国之存亡,疾病关系到个体衰亡,这些事不谨慎对待行吗?就是在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家也好,个人也好,战争和疾病你都得十分谨慎的对待。一场抗日战争,让中华民族刻骨铭心;一次“非典”让十三亿神州记忆犹新。

13、“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也。’”(《论语·秦伯》)读书三年还没有想到去做官,很不容易。孔子对这种潜心钻研学问的人是非常赞赏的。眼目之下,文风浮躁,急功近利,缺失的正是这种精神。

14、“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论语·乡党》)自己家中的祭肉在三天内分赐给家人,超过三天就不吃它了。肉食品,蛋白质含量高,极易变质。在二千多年肉食缺乏的春秋时期,孔子要求“三天内分配出去,超过三天就不食用”,这正好反映了孔子先进的健康观念。

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是一句有关提升个人修养的名言。既然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也就是说,一个学习态度端正的人,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

16、“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三军的统帅可以被擒走,一个人的志向不可以强迫改变。孔子采用“三军”与“个人”的对比说理方式,来阐明一个人的志向是何等重要的观点。

17、“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之道也。”(《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三种优良品质:仁德而不忧愁,聪明而不迷惑,勇敢而不畏惧。孔子十分谦虚的说,我不具备。他的学生子贡却说,先生正是这样的人。孔子的“道者三”,告诉我们现代人,如果要想成为优秀人才,应该加强这三方面的修养。

18、“孔子曰:‘天下无道……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论语·季氏》)孔子总结道:天下失去正统,由卿大夫的家臣执掌国家大权,传到三代少有不失传的。这是孔子考察历史后的规律性总结。这也这是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的历史注解。

19、“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孔子主张结交“正直的、诚实的和见多识广的”三类朋友,反对结交“孤僻古怪的、优柔寡断的、阳奉阴违的”三类朋友。这六条择友的标准,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有很强的实用性。

20、“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孔子总结有益的三种快乐:以礼乐调节的,说人好处的,多交贤友为快乐的。三种有害的快乐:以尊贵骄傲的,游乐忘返,大吃大喝为快乐的。现代人由于音响的增多,mp3,mp4的出现,以欣赏音为快乐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但是有的人时时处处戴着耳机,既不雅观,又影响听力,这是不足取的。三种有害的快乐现在是愈来愈愈烈。有用百元大钞捆在鞭炮当街爆炸来炫富取乐的,有坐在麻将桌上奋战三天三夜的,以一次喝24瓶啤酒为荣的,是比比皆是,大有人在。

21、“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衍:言未及而言之谓之燥,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之谓之瞽。’”(《论语·季氏》)“三衍”,实际上指的是三种不会说话的人。一曰“急躁型”,二曰“隐瞒型”,三曰“盲人型”,这些都是不足取得。

22、“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很好的总结了人在“少年”、“壮年”和“老年”的三种警戒。一个人明确了这三种警戒,既可养性,又可养身,何去何从,让人一目了然。

23、“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论语·季氏》)君子敬畏自然力,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只能遵循它的规律,不能能够违背它的意志,震惊中外的汶川地震就是最好的证明。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有的人看来,孔圣人是乎有些奴颜婢膝,骨头发软。其实不然,不论古今中外,人总是生活一定等级秩序的社会形态之中,作为个体的人,总是受到社会关系这个力场的作用。你看,宦官赵高竟然能够在朝廷之上“指鹿为马”,诗圣李白受权贵排挤只好四处流浪,民族英雄岳飞死于秦桧的罪名“莫须有”。敬畏圣人的言论,圣人言论代表着社会主流舆论,你如果公开与圣人叫板,你就是与主流舆论对抗,与主流舆论对抗就是与社会主力对抗,真要如此,那就是蚍蜉撼树。

24、“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孔子总结了君子有九种考虑:看明白,听清楚,颜色温和,容貌端庄,语言老实,工作认真,有疑要问,发怒虑后,所得当否。君子的九思,实际是上孔子倡导的九个方面的个人修养问题,这正是走路加跑的现代人常常所忽视的。

25、“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论语·阳货》)古时的百姓有三种毛病:狂妄而说话放肆,自大而不可一世,愚笨而直来直去。孔子虽然说的是他那时的古人有这三种毛病,其实很多现代人仍然有这三种毛病。

26、三纲五常出自《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指三种儒家认为最重要的人伦从属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五种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三纲与五常之间是不可分离的。汉武帝时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根据“天尊地卑”思想,建立了三纲五常。(《维基百科》《百度词条》)

三纲五常,作为儒家伦理文化的框架,起源于《论语》,建立于西汉,盛行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影响到日本、韩国及西方世界。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金。”孔圣人创立的儒家思想,不仅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于今仍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瑰宝。

参考资料:

1、《中国历史》四川教育出版社03年6月版

2、《史记》团结出版社96年11月版

3、《论语孟子》时代文艺出版社02年5月版

4、《维基百科》

5、《百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