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德育工作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德育工作探索

孙学通葛宏伟

关键词:学生社团、德育工作、社会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2-0037-02

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具有某方面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成立、为实现成员共同愿望而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扩招工作突飞猛进,素质教育呼声日趋强烈,高校校园文化的生力军——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校内社团、跨校社团或网络社团。对江苏65所高校[3]学生社团调查发现,社团数量2007年比2004年增加了近90.2%;社团成员占到了在校学生总数的40%以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曾有过社团经历。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把“学校党团组织要加强对学生会(含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领导与管理,充分发挥它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约束的作用”作为加强德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4]。

近年来,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阵地的观念已经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并尝试实施。马克思主义人学区别于以往人学从感性的实践活动的角度真正地去把握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次革命[5]。立足于人的存在,研究本质和发展规律,着眼于改造世界能力的培养,集中反映了当今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研究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从社团发展需要的德育引导角度出发,基于学生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德育教育工作途径,逐步推进高校学生社团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一、党团组织进社团,贴近需求导方向,激发社团发展动力。

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生力军的学生社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对于高校党团组织而言,肩负着人才培养德育教育的重要职责,自然要加强领导和管理。鉴于“90”后高校大学生独特时代特色的特点,高校的德育工作也需要转变“一刀切”的工作观念,尊重学生个性,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开展符合实情的德育教育。素质教育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要求,面对高校学生社团成员对社团存在的“激情—感情—无情”现状,德育工作需要加强党团组织的优势,加强思想引导,激发高校学生社团的后续发展动力。

1.学生社团的大众性特点决定了高校党团组织必然要关注和加强教育管理。

近年来高校社团蓬勃发展,无论是数量还是人数,都是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据统计,7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属于一个或几个社团,而9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由社团举办的某种活动。学生社团组团范围打破了班级、专业的界限,实现了学生跨班级、跨专业、跨系际的交流与融合。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就多一块教育的阵地,多一个展示的舞台,多一个创新的堡垒,多一批受益的学生”。高校的德育工作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对于具备“大众性”特征的高校学生社团,自然是德育工作的有机载体。

对于党团组织进社团加强管理和引导工作,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和实际调查发现,这种模式的特点为“理论多了一点、实践少了一点”,党团组织进社团开展工作还没有真正扩及和实施起来。针对这种现状,党团组织探索并开展扎实的学生社团德育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2.新时期受教育对象的独特个性要求高校党团组织开展符合实情的德育工作方式。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时代感强,价值观更务实,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6][7]。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90后”大学生身处的社会环境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真假、善恶、美丑等等各种因素夹杂其中,对于大学生来说,增强是非辨别能力需要高校党团组织的教育和引导。

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表现为“灌输式”、“封闭性”、“一刀切”特征,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面对新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学生鲜明的个性特征,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显得格外重要。党团组织的教育活动要体现“贴近学生、贴近社团、贴近实际需求”原则,重视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解决学生社团发展难题、服务学生个体发展为内容,逐步帮助学生社团及成员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目标。

3.学生社团的发展导向和动力激发需要党团组织加强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学生社团是由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的,相对于单个班级单位来讲,来源于一个共同目标的凝聚力应该表现的更为坚实和持久[7]。通过梳理前人研究发现,在相当一部分高校和社团中,存在“激情—感情—无情”现象,从入学初的蜂拥而上到后期的以感情来维持“团员”关系,演变到最后无情离去的现状。纵然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多重的,但是高校党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指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8]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就是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一体两翼”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向、骨干培养、制度建设、活动开展必须与党团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党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理论教育不仅要表现在认识的提高,更要注重能力的提升,借助学生社团的党员骨干力量辐射影响其他社团成员,巩固成员对社团的认可感、归属感,激发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稳定的参与兴趣进一步激发成员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建设社团,从而保持学生社团的后续发展动力。

二、教育活动社会化,立足实践求真知,历练行为品性。

社会化是指人学习社会生活技能、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它是个体联系、进入社会的纽带和路径[9]。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大学生活是大学生从纯粹学习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高校德育工作社会化,在实践中寻求真知,历练行为品性,有助于推动学生社会化角色的转变进程。

1.教育活动社会化是高校德育“开放式”教育模式的需要

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封闭式”模式,主要表现为课堂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环节的训练,忽视了“第二课堂”的德育教育功能。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其实践性能是传统德育课堂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大环境下参与各级各类社会需要的实践活动。应对这种变化,高校德育教育方式必然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模式,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推进德育教育的社会化进程。

2.德育教育的实践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社团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行为品性。

毛泽东说过:“任何思想如果不合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1]对于高校学生社团来讲,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寻求真知,体验感悟,才能最大发挥德育的实践功能。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各项服务进行有机结合。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潜意识作为社会人从事实践活动,增强服务意识,提升行为品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学生社团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实施贴近社团实际的德育工作,激发社团发展的动力,历练社团成员的社会行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德育引导,推进高校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德育功能实现。

参考文献:

[1]盖丽那,孙菲菲.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查与建设思考,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年第1期(总第75期),p51-54

[2]周斌.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调查与发展新探[J],科教文汇,2008(10),p29-30

[3]方建强,张钦文.江苏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作家杂志,2007年第11期,p164-166

[4]张瑞强,杨贵明,贾金才,杜磊,冯晨静.强化学生组织在素质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1期,p77-78

[5]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J].江汉论坛,2008(1),p35-38

[6]万敏.“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S1):126-127;

[7]屈善孝.探析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9月,第26卷第3期,p60-62

[8]王仕敏.德育功能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9]路伟,马方伟.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p10-1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

[11]杨玉凤.论毛泽东的德育观及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科技信息,2010年第24期,p47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