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放射诊断中的性质和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放射诊断中的性质和效果分析

罗旭东

济南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通过分析51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肠梗阻患者的CT资料,判断肠梗阻并确定肠梗阻的原因、部位以及性质,探讨肠梗阻检查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肠梗阻;多层螺旋CT;体层摄影术

[Abstract]Byanalyzing51casesofintestinalobstruction,judgeintestinalobstruction,anddeterminecause,locationandpropertyofintestinalobstruction.Itisthebestwaytodiagnosisofintestinalobstruction.

[Keywords]Intestinalobstruction;X-ray;diagnosis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肠梗阻的部位、程度及原因,有无闭袢性肠梗阻及肠缺血、肠绞窄对肠梗阻的治疗有重要意义。笔者回顾性分析51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肠梗阻患者的CT资料,旨在探讨CT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51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48例手术证实,3例麻痹性肠梗阻临床随访证实)肠梗阻患者中,男33例,女18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1岁。临床症状: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1.2检查方法

采用PickerUltraZ螺旋CT机,36例病情较重直接扫描,15例病人症状较轻,检查前5min口服1%泛影葡胺800ml。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一次完成。部分病例病变部位加作5mm扫描。扫描条件120Kv,250mA,距阵512×512,层厚10mm,螺距1.5。11例并行CT增强扫描。增强对比剂为80~100ml碘海醇,注射速度3ml/s。注药后25~35s动脉期扫描,70~85s门脉期扫描。

1.3CT观片内容

①肠梗阻判断标准[1]:小肠管径扩张内径大于2.5cm,结肠管径扩张大于6.0cm。近端肠管与正常或塌陷管径之间为“移行带”。②梗阻部位的判定:从远侧肠管开始,逆行向近侧肠管追踪直至遇见扩张肠管为梗阻部位,通过比较扩张与塌陷肠管的分布及多少来判断梗阻平面的高低。③肠梗阻病因诊断标准:麻痹性肠梗阻CT表现为成比例的小肠和结肠扩张,而没有扩张肠袢与塌陷肠袢之间的“移行带”。存在“移行带”为机械性肠梗阻。“移行带”发现明确病变并能判断为肿瘤、肠套叠、肠扭转、疝、炎症或粪石等,“移行带”未发现明确病变则考虑为粘连性肠梗阻。④闭袢或绞窄性肠梗阻的判断:扩张肠袢及肠系膜血管以梗阻部位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或见扩张积液的肠曲呈U或C字分布,则考虑闭袢性肠梗阻;有肠梗阻存在,肠壁增厚(大于2mm),肠壁强化减弱,局部肠系膜改变(积液或水肿)则为肠缺血表现,提示绞窄性肠梗阻。

2结果

51例中,CT扫描均可见肠管扩张积气积液(100%)。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病因诊断正确46例(90.2%)。其中,CT诊断麻痹性肠梗阻6例,CT表现为小肠和大肠均扩张积液积气,以结肠明显,3例继发急性胰腺炎,3例为胸腹部手术后的并发;肠套叠4例,CT可见层状结构或同心圆形软组织影,1例显示套叠原因为脂肪瘤;肠扭转3例,CT可见“旋涡征”及“鸟嘴征”,小肠扭转2例,乙状结肠扭转1例;腹外疝3例,腹壁可见外疝肠管及脂肪;肠系膜血栓形成2例,增强扫描显示肠系膜血管栓塞;粪石性肠梗阻1例,扩张的肠腔内可见夹有小气泡的软组织团块影;肿瘤性肠梗阻18例,CT可见肠管壁增厚呈偏心软组织肿块影,手术证实16例,误诊2例,结肠炎性病变及回盲粪石各1例;CT诊断肠粘连8例,CT可见从扩张含液气面肠袢逐渐变细到塌陷肠袢的“移行带”,4例同时可见索条影与肠壁或腹壁粘连,手术证实6例,误诊2例,肿瘤及炎症性肠梗阻各1例;CT诊断炎性病变6例,CT显示肠壁厚,密度较低,周围渗出明显,临床血象增高,手术证实5例,1例为肿瘤误诊。

51例肠梗阻中,CT诊断高位梗阻32例,低位梗阻19例,手术相符者49例(96.1%)。提示绞窄性肠梗阻9例(100%),CT显示肠壁增厚;肠系膜出血密度增高,模糊,呈云絮状;腹水;可见肠壁间积气。增强肠壁强化强化不均匀,减低;肠系膜血栓形成2例同时可见肠系膜血管血栓,手术发现肠坏死5例,肠缺血水肿4例。

3讨论

CT可以显示的肠壁增厚和肠壁血供异常、肠系膜及腹腔间隙是否存在病理改变等,CT检查的优势在于患者处于相对舒适的仰卧位,检查过程中不必改变体位,所扫条件是机器内置的,图像数据还可以进行后处理以得到更多信息[2],在明确梗阻病因、部位及判断绞窄方面有优势。

肠梗阻多数行急诊CT扫描,不引入对比剂。对于不全性梗阻患者,1%泛影葡胺的引入有利于肠壁“移行带”的显示及肠腔内容物与占位性病变的鉴别,通过对对比剂的跟踪较容易判断梗阻部位,明确梗阻原因。CT扫描应在胃肠减压前,扫描范围应包括全部腹腔,全面观察比较,寻找梗阻部位。增强扫描能判断肠缺血坏死,肠壁无强化提示肠坏死,异常强化和强化减弱提示肠缺血[3]。

CT对梗阻部位的诊断是通过梗阻“移行带”在腹腔内的位置,扩张与萎陷肠管的相对长度及肠粘膜皱壁形态综合判断。CT对梗阻程度的诊断是依据远端肠管的萎陷程度及残留气体及液体的量判断。部分性肠梗阻时,梗阻远端常可见一定量的气体和液体。本组51例,依此判断梗阻部位,准确率96%(49/51)。

病因诊断:①麻痹性肠梗阻肠管无器质性病变,无“移行带”。②肿瘤性肠梗阻表现为“移行带”突然狭窄或截断;肠壁有局限环形或偏心不规则增厚,可见局部淋巴结肿大或肝转移病灶。③粘连性肠梗阻可见梗阻部位肠壁光滑,肠腔呈鸟嘴样改变,或邻近肠系膜、肠腔变形,有时可看到粘连的索条。如果在“移行带”周围未见明确肠壁本身或肠壁外病变,则考虑粘连性肠梗阻[4]。本组资料显示,CT对粘连性肠梗阻的正确诊断率相对较低,。在分析CT片时一定要结合病史。如果条件允许作X线灌肠或CT灌肠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④肠扭转是闭袢性肠梗阻,也是绞窄性肠梗阻。CT表现与闭袢肠管的长度、扩张程度及CT切面的相对位置有关。CT特征表现为U型或C型肠袢,肠系膜血管向梗阻点集中,梗阻点出现“旋涡征”、“鸟嘴征”。⑤肠套叠:CT典型表现为三层结构,最内层为套入的肠管,中间为陷入的含脂肪密度的肠系膜,最外层是套入的鞘部,同时CT有可能显示套叠的原发病变。6其他:腹外疝、粪石引起的肠梗阻CT诊断较容易。

绞窄性肠梗阻预后严重,诊断极为重要。CT扫描特别是CT增强有其明显的优越性[5]。增强受累肠壁强化异常,肠壁增厚;邻近肠系膜弥漫性及局限性充血肿胀、模糊,系膜血管改变及大量腹水等特征性改变。腹水最常见,但不特异。CT征象越多,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性越大。CT显示肠壁积气和围绕塌陷肠曲呈放射状分布的肠系膜出血,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性最大[6]。本组9例绞窄性肠梗阻,CT术前均提示诊断,与文献一致,说明CT对绞窄性肠梗阻能做出正确判断[5]。

综上,CT对肠梗阻的诊断快捷、敏感、准确,对肠梗阻的原因、部位、定性诊断价值较高,是肠梗阻检查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名兵,李振勋,高源统等,CT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10):896-900.

[2]欧阳林,周水添,肖玉辉,等.比较CT和X线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21(8):596-597.599.

[3]ZalcmanM,SyM,DonckierV,etal.HelicalCTsignsinthediagnosisofintestinalischemiainsmallbowelobstruction[J].AJR,2000,175(5):1601-1607.

[4]边联龙,胡铭.螺旋CT对48例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5):847-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