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沙门氏菌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杨景兰

(凌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凌云533199)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沙门氏菌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分析,从而为今后的沙门氏菌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提供多种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沙门氏菌;实验室诊断;检测技术;进展

【中图分类号】R5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4-0006-02

沙门氏菌是肠杆菌科中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的病原菌。沙门氏菌可以由粪便、尿液、乳汁以及流产胎儿的的胎衣和羊水排出,从而污染水源和食物。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对于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据了解,全世界每年由感染病原菌引起的相关疾病的人数有数十亿,世卫组织发表公报称,每年有近200万儿童死于腹泻病,占全球每年死亡儿童的近20%,其中就包括沙门氏菌等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为此,关于沙门氏菌的诊断技术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重点综述沙门氏菌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和方法,先报告如下:

1.沙门氏菌的流行病学分析

1.1沙门氏菌的生物特性

大小(0.5~1.0×(2~3)μm无芽胞,有周鞭毛,一般无荚膜,营养要求不高。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对热抵抗力不强,在60℃15min可被杀死。

1.2流行病学

沙门氏菌分布很广,常可在各种动物如猪、牛、鸡等禽畜的肠道中发现。在欧洲,每年有超过16万人感染沙门氏菌,发生率约为0.035%,每年超过有20万人的感染[1];在美国,每年有超过140万人感染沙门氏菌,占所有食源性细菌引起的感染病例的11%,住院病例和死亡率分别占到35%和28%,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4亿美元[2];在中国,每年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重度时间占到全部食物中毒时间的40%~60%[3];在非洲,由于卫生条件差等因素,每年由于沙门氏菌感染导致死亡的人数更是高达上百万[4]。

2.临床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其主要症候群,可分为①肠炎型:起病急骤,常伴有恶寒、发热、腹绞痛等症状。继而腹泻,呈水样。②伤寒型:长期发热,以胃肠炎为前驱表现,腹泻较多,可见脾肿大。③败血症型:以长期发热为主,体温高达40℃以上,伴反复寒战、出汗、头痛等。④局部化脓性感染:无胃肠炎或全身症状,仅有脓肿形成,好发于缝线处、骨折处等原先有病变或活力不强的部位。

3.实验室诊断技术

3.1传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3.1.1涂片镜检无菌采集,经涂片革兰氏染色后取单个菌落镜检发现有两端钝圆的中等大小杆菌,无荚膜和芽孢,周边有鞭毛能运动,据此检查符合沙门氏菌的特征,再根据进以下的实验室诊断。

3.1.2小白鼠接种试验以分离菌24小时肉汤培养物接种ICR小鼠10只,每鼠皮下注射0.1mL,另10只小鼠皮下注射灭活沙门氏菌肉汤各0.1mL作对照。试验组小鼠于接种后12小时表现少食或不食,怕冷聚堆,于72~96小时全部死亡,剖检可见肝、脾、肾肿大淤血,有坏死灶,并从中回收到接种菌,症状与沙门氏菌病极其相似。对照组小鼠全部健活。

3.1.3细胞分离培养取病患淋巴组织,肠内容物等新鲜病料制成悬液,以划线法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37℃恒温箱培养24h,可见圆形、半透明、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灰白色菌落,且革兰氏阴性染色,并以疑似菌落传代纯化后进一步做生化鉴定。

3.1.4生化试验在生化鉴定中该疑似菌不发酵乳糖、蔗糖,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除伤寒杆菌产酸不产气外,其他均产酸产气,不产生靛基质,不分解尿素,多数利用枸橼酸,M.R.阳性,V-P为阴性的菌落则确诊为沙门氏菌。

3.1.5凝集实验玻板凝集法,取清洁玻片,滴一小滴沙门氏菌多价O血清至玻片上,再挑取可疑沙门氏菌培养物少许与玻片上的多价O血清混匀后,摇动玻片2min内出现凝集现象,结果呈阳性,则确诊为沙门氏菌。

3.2新型诊断技术

3.2.1荧光定量PCR诊断技术李小玲等针对沙门氏菌invA基因、stn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与扩增内标,建立添加扩增内标的沙门氏菌PCR检测方法,组装试剂盒,并对试剂盒的各项性能进行评价后发现,采用添加扩增内标的PCR试剂盒检测沙门氏菌,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并能有效指示假阴性,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3.2.2高特异性碳纳米生物传感器诊断技术碳纳米管基于其独特的化学、电学、光学、力学性质在生物传感器以及药物传递等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宁毅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抑制性实验、荧光倒置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该适配体能很好的抑制早期生物菌膜的形成,并能提高抗生素清除生物菌膜的效率。

4.展望

沙门氏菌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和方法种类众多,目前实验室诊断技术仍然是科研工作中的主要方法,但实验室诊断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单独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存在误差性、成本高以及诊断效率不高,为此,今后在相关的研究中应该要逐渐发展更多快速、准确和成本低的诊断技术。

【参考文献】

[1]SheiIaMcGuinness,EvonneMcCabe,EdelO'Regan,etal.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arapidreal-timePCRbasedmethodforthespecificdetectionofSalmonellaonfreshmeat[J].MeatScience.2009,83(3):555-562.

[2]Y.Hong,M.E.Berrang,T.Liu,etal.RapiddetectionofCampylobactercoli,C.jejuni,andSalmonellaentericaonpoultrycarcassesbyusingPCR-enzyme-1inkedimmunosorbentassay[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2003,69(6):3492-3499.

[3]王学硕,崔生辉,邢书霞等.餐饮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危害分析、污染调查与防控[J].中国药事,2013(09).

[4]StellaISmith,MuinahAFowora,HelenAGoodluck,etal.MoleculartypingofSalmonellasppisolatedfromfoodhandlersandanimalsinNigeria[J].InternationalJournalofMolecularEpidemiologyandGenetics,201,1;2(1):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