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佟拉嘎

佟拉嘎(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中医院检验科029400)

【摘要】目的研究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门诊以及住院收治的患者30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以及家属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研究组使用微生物检验控制感染,对照组使用常规诊断方法控制感染。分别进行2周后,总结两组患者控制感染前后的感染情况和感染程度。结果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感染情况,研究组感染11例,未感染139例,感染率为7.33%,对照组感染33例,未感染117例,感染率为22.00%。研究组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感染控制情况,研究组轻度感染4例(36.36%),中度感染4例(36.36%),重度感染3例(27.27%),对照组轻度感染11例(33.33%),中度感染15例(45.45%),重度感染7例(21.21%)。两组患者的感染程度具有差异,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生物检验能够降低患者感染人数,减轻感染程度。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感染控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266-01

现阶段,患者发生交叉感染的情况在临床治疗中常见[1],加重患者原有病情,延长治愈周期,加重患者身心痛苦,额外消耗医疗资源[2]。本研究我院300例患者分组治疗,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门诊以及住院部收治的患者30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以及家属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50例中,男性75例,女性75例;年龄:5—67岁,平均年龄(34.5±15.8)岁;病程:3—33天,平均病程(18.4±11.5)天;门诊患者34例,住院患者116例;内科75例,外科75例。对照组150例中,男性74例,女性76例;年龄:3—68岁,平均年龄(35.5±12.8)岁;病程:4—39天,平均病程(16.4±12.5)天;门诊患者44例,住院患者106例;内科78例,外科72例。所有研究对象排除血液病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所得疾病按照临床医嘱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实验室微生物检验,包括致病菌鉴定、细菌药敏试验。针对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临床用药治疗。治疗2周后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进行实验室微生物检验,直接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根据临床用药经验用药。治疗2周后统计结果。

1.3感染判断指标

未感染患者:病情好转,血常规检测白细胞水平正常。感染患者:经治疗后,血常规检测白细胞水平升高显著,病情严重或是复发,不明原因发热,身体有红肿等炎症反应表现[3]。根据生成气溶胶颗粒的数量,将感染程度划分为[4]:轻度感染:气溶胶颗粒小于10个;中度感染:气溶胶颗粒在10—100个;重度感染:气溶胶颗粒在100个以上。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所得的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均数x-±s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和对照组感染情况统计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感染情况,研究组感染11例,未感染139例,感染率为7.33%,对照组感染33例,未感染117例,感染率为22.00%。研究组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感染情况

组别例数感染(例数)未感染(例数)感染率(%)

研究组150111397.33

对照组1503311722.00

χ2值12.8911.7513.88

P值0.000.000.00

2.2研究组和对照组感染程度情况统计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感染控制情况,研究组轻度感染4例(36.36%),中度感染4例(36.36%),重度感染3例(27.27%),对照组轻度感染11例(33.33%),中度感染15例(45.45%),重度感染7例(21.21%)。两组患者的感染程度具有差异,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感染程度比较[例(%)]

组别例数轻度感染中度感染重度感染

研究组114(36.36)4(36.36)3(27.27)

对照组3311(33.33)15(45.45)7(21.21)

χ2值0.030.280.17

P值0.000.000.00

3讨论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院收治的患者较多,病症复杂,医疗器械多次使用,即使消毒工作很严格,难免出现微生物致病感染。患者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如果不能及时检测和控制,后果难以预计。随着医学检验的发展,微生物检验作为感染控制的主要方法[5]。使用微生物检验控制感染,可以确定感染源进行用药控制,降低院内感染率。本次试验研究发现,微生物检验用于控制感染,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要控制院内感染,需要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保护易感人群。应用微生物检验,能够准确分离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采取相应措施。一旦出现院内感染,要立即隔离消毒杀菌。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或是专人专人专用器械,使用完毕要严格消毒处理,尽量避免交叉感染。对院内易感人群,比如血液病患者、恶性消耗性疾病患者、ICU病房患者等,这类患者自身体抗力太低,外界致病菌容易侵入导致感染,要加强护理,防止机会性感染。

综上所述,院内人员均有发生微生物感染的可能性,使用微生物检验,及时进行干预,控制院内感染,减低院内感染率。

参考文献

[1]李淑英,庞良锦.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2013,07(07):29-30.

[2]王萍菊.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4,11(01):90.

[3]蒋祁林.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07):132-133.

[4]郑婕.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02(03):66-67.

[5]尚朋.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价值分析[J].医药前沿,2012,02(1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