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口方法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田口方法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影响研究

刘萌生

刘萌生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质量问题面临着新挑战,应用管理学中田口方法的理论来探索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出路,以求用田口方法理念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获得高等教育质量的大发展。

关键词:田口方法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虽然高等学校蓬勃发展,但高等学校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关于高等教育有效性问题,也就是质量的发展状况引人担忧。

一、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1.紧抓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不只是在于用传统的方法高速度、高强度地促进人才的发展,而是应该在人才培养的内涵、标准体系、培养结构以及培养模式上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的机制,如此以往,人才培养有了自己的特色,人才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那么教育质量相应的也就迅速提高。

2.巩固本科地位。《意见》中明确指明,“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说明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只有在本科阶段抓好人才培养的重点,从各方面惠及本科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才可以稳固而坚毅,教学质量也在本科教育本身的卓越发展与根基牢固基础上日益进取,达到应有的质量标准。

3.加强实习实践。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实习实践的强化,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责任不只是在于给与学生足够的文化知识与技能储备,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进入到社会现实中亲身体验学习,从实践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完善,这种重实践的学习制度和方法正是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法宝。

4.健全评估质量。加强教育评估的质量就是为了杜绝教学中蒙混过关的现象,加强评估可以促进教育质量朝着期待的方向发展,为教育质量的优劣把关,只有合理评价制度以及严格的评价标准的实施,教育质量才可以随着评价的深化而发展。

二、田口方法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1.管理学中的田口方法。田口方法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质量工程方法,它强调产品质量的提高不是通过检验,而是通过设计。其基本思想是把产品的稳健性设计到产品和制造过程中,通过控制源头质量来抵御大量的下游生产或顾客使用中的噪声或不可控因素的干扰。

2.田口方法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影响。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田口方法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田口方法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从实行上都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它不拘泥于之前死板的教育质量影响的普遍因素,同样,田口方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已经是人尽皆知,而对于教育学的影响还在探索之中,但是它对于教育的影响作用肯定是不可小视的。

(1)田口方法的设计理念。田口方法的突出贡献就在于它强调设计,而不依赖检验。这正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研究中一直强调评估与检验,认为通过严格的评估标准以及检验方式就可以避免或者适度减少教育质量的缺陷,这是一种传统的思路,并没有什么错误,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检验的思路已经被人们所熟识,检验的优劣以及其代表性渐渐地被人们所忽视,不只是因为检验手段方法的陈旧,更是由于教育者对于检验的麻木。田口方法给我带了不一样的理念,那就是通过设计,设计是一切事件的开始,教育也不例外,但是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教育的设计一直很忽视,认为只要内容充实,检验得当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犯了非设计理念的错误,田口方法倡导我们运用设计的理念,让设计成为教育质量提高的排头兵,只有设计得好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2)田口方法的源头理念。田口方法在强调设计之余,一直强调的是“源头”二字,这也是我们一直所不重视的两个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名句,源头活水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我们深知的道理,看看那三江源的活水,没有它的滋养怎有长江黄河的汹涌澎湃,所以这样一来,源头是我们存在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同样应该深究其源头,从源头来摸索探究质量提高的新途径。

(3)田口方法的稳健性理念。田口方法强调要把产品的稳健性设计到产品和制造过程中,无论怎样设计与调试,稳健性因素是我们考虑的第一要素。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来说,田口方法的稳健性因素也是一个突破性的借鉴,以往的高等教育质量的缺失很多情况下是由于教育稳定性差,随之而来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的稳定性也不可高看,随之而来的教育质量问题也是无法解决。田口方法强调了发展的稳健性,以稳健性替代其他繁杂的因素改革,运用稳健性的理念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田口方法的稳健性理念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带来了概念性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2,03,16。

[2]梁工谦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王喜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1,18,(10),161-163。

[4]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管理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