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阳光下的“高调布善之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4

陈光标:阳光下的“高调布善之举”

毕夫

毕夫本刊特约撰稿人

陈光标掌控着产值为百亿元的企业,完全可以凭着手中的巨量资产踏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十的红地毯,也完全可以像国内的许多富人那样为自己添置豪华坐骑,甚至完全能够尽享一掷千金和品食海外佳肴的阔气与奢华。然而,陈光标却选择了国内一些阔佬们嗤之以鼻的行善好施之道。不过,在如同“撒财童子”般地将个人财富慷慨捐献给社会的时候,陈光标除了赢得潮水般的掌声与喝彩外,其高调布善的另类之举,还招徕了许多的批评与质疑。

爱心的萌芽

在许多中国人的印记中,苏北代表着一个清晰的符号——贫穷,而陈光标的出生地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则又是苏北地区最为穷困的一个偏僻角落。按照出生顺序,陈光标本来在家中应当是排行第三,但是由于缺食断粮,他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在两岁不到时就被活活饿死,陈光标于是成为了父母膝下的老大。不过,陈光标也像夭折的哥姐那样品尝过饥肠辘辘的痛苦生活。按照陈光标后来自己的话说,他在10岁之前几乎没有吃过肉,甚至没有吃过一片完整的馍、一块完整的饼。

但是,与同村以及邻村的小孩完全不同,家境异常贫寒并且明白哥姐夭折之训的陈光标更懂得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于是,在三年级放暑假的时候,9岁的陈光标就从二三十米的深井中打上水来,然后挑到两公里以外的镇上叫卖,给1分钱随便喝,这样坚持下来,一个暑假陈光标竟然挣了4块多钱。临近开学时,陈光标不仅跑到学校交了1块8毛钱的学费,而且当妈妈告诉他隔壁邻居家的小孩没有钱上学并且一直在家里哭时,陈光标二话没说就拿着剩下的钱跑到学校为邻居小孩交足了学费,同时还将书本给领了回来。陈光标后来回忆说,这是他第一次拿自己赚的钱去帮助别人。

当然,令陈光标没有想到的是,开学的第一天,学校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表扬了自己乐于助人的行为,而且班主任老师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奖给了陈光标一朵从纸上剪下的小红花。由于唾沫粘不牢,当时陈光标居然弄了一点鼻涕将这朵小红花贴到自己脸上。那天陈光标不仅将各个班级的教室串了个遍,还挨家挨户在村里炫耀了一番。及至后来事业发达了,陈光标仍然会津津乐道地向身边的人讲述着这朵小红花的故事。

享受到了自己劳动收获的荣耀和得到激励表扬的陈光标在接下来的小学三个年级和中学阶段都不愿放过星期日和各个长暑假的“挣钱”机会。四年级的时候,陈光标就背着冰棍箱走村串乡地吆喝着卖冰棍;五年级暑假时,他就拖着板车到村子里收粮食去镇上卖,一次可以拖500斤,每斤能赚两三分钱,一车算下来有十几块钱的收入。为了能够收到粮食,陈光标还专门到少林寺学了一点功夫,每次带着几个小兄弟,打打把式,逗村民乐乐,村民们就愿意把粮食卖给他。这样到了初中毕业的时候,陈光标已经在银行有了1.37万元存款,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期间,陈光标用赚来的钱为没鞋穿的同学买过鞋,为小朋友支付过医疗费用。

在回答媒体提出的为什么自幼就乐于帮助别人的问题时,陈光标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父母亲。陈光标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每每遇到乞丐到家门前要饭,父母非但不嫌弃,还会请他到自家餐桌上一起共同吃饭。特别是看到别人家孩子没奶吃时,妈妈就会放下自己的孩子,给别人家孩子先喂奶。不仅如此,夏天苏北雷雨多,但在雷雨到来之前,陈光标就能见到父母亲跑到别人的道场上帮助抢收麦子。谈到父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陈光标在多次演讲中总喜欢用这样一段话作出概括:“财富如水,应该学会分享。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如果你有一条河,你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

过人的商业天赋

靠着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陈光标不仅读完了小学和初高中,而且及至1985年考入南京中医药学院后,陈光标也不会为接下来5年的大学生活费而发愁。不过,大学阶段的陈光标并没有闲着,而是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开始做起了从温州到淮安、蚌埠甚至南京的服装鞋帽转手买卖生意。

总体看来,陈光标在大学时期通过“二道贩子”的生意赚了点小钱,但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教训。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光标认识了一个在车站旁的淮阴小商品市场做生意的温州人,两人决定在一起做棉鞋生意,那是陈光标第一次决定与人合伙做生意。当时,忠厚的陈光标先行支付了3万元的货款,可是等货发过来,才发现那些货全是伪劣产品,鞋底全是硬纸板糊的,晴天还看不出来,一到雨天鞋底就全烂了。这一次陈光标把辛苦几年挣来的钱全赔了进去。幸运地是,陈光标并没有因失误性挫折而一蹶不振,而是重新拾起自己的老本行——贩粮生意。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是,将本钱赔了精光的陈光标只得硬着头皮向乡亲们赊欠购粮,而凭借着当年做生意留给乡亲的诚信形象,家乡的老百姓都愿意把粮食赊给陈光标,藉此陈光标也慢慢开始有了利润进账。

从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陈光标做过针灸、推拿大夫,在江苏省社科院应用开发中心当了两年副主任,后跳槽至南京红光医药公司,任办公室主任。按照常理,30岁不到的陈光标如果在现有职位上发展应该有一个不错的前途,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却改变了陈光标的命运。一天上午,陈光标来到药店闲逛,见一群人围着一个袖珍式的仪器在反复询问,他立即上前去看个究竟。原来,这是一个新近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测仪,把两个电极夹在耳朵上就能测出身体哪个部位有病。从医学院走出的陈光标很快捕捉到这一仪器的商业价值,也几乎没有做任何思考,陈光标从身上掏出100多元买了一台探测仪并径直跑回了家中。

事实上,陈光标购买耳穴疾病探测仪并不是满足于简单的检测之用,而是为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开发。在陈光标看来,耳穴疾病探测仪如果能让患者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那一定会大受欢迎。于是,陈光标特地请来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和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专家提供指导,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耳穴疾病探测仪做简单的改进,安装上显示器外壳,输入生理图像,患者只要手握仪器的两个电极就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陈光标将其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出人意料的是,一个原本简单的疾病探测仪经过一番创新之后不但获得了国家专利,而且一上市就身价倍增,价格从原来100多元卖到了8000多元。之后,陈光标很快从单位辞职,并成立了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公司,自任董事长。仅仅三年时间,“跨世纪家庭CT”为陈光标带来了80多万元的收入。

然而,随着更多的同类仪器被开发出来,“跨世纪家庭CT”的市场份额也逐渐发生了萎缩。也就在此时,陈光标看上了当时南京为迎接世界华商大会所产生的大规模拆迁和重建的机会,并迅速注册成立了江苏黄浦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令陈光标没有想到的是,自打承接江苏展览馆旧馆拆除这第一单生意开始,他就强烈感受到了建筑拆除行业所潜在的财富价值。除了拆除产生的基本利润外,拆除之后废旧钢材、报废车胎等建筑垃圾的处理更是一座金矿。为此,陈光标特地从德国引进了6台垃圾处理设备,并将其命名为“变形金刚”。按照陈光标的计算,每一平方米的房屋拆除可以产生0.5吨建筑垃圾,这些建筑经过“变形金刚”粉碎成乒乓球大小的均匀颗粒,再以每吨20至30元不等的价格卖给修高速公路的工地做路基,从而实现拆除业的二次盈利。正是如此,仅垃圾处理一项,陈光标的公司在2010年的收入就达103亿元。

的确,强大的盈利收益支撑了陈光标的再生资源利用公司在过去不到8年的时间中迅速扩张。资料显示,江苏黄浦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时下在全国拥有大型设备600多台,其中从德国进口的“变形金刚”80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高科技环保拆除公司,也是国内唯一一家能把建筑垃圾二次利用的公司。公司先后参与了江苏、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四川、香港、山东、山西等十多个省市的废旧拆除工程,拆除面积累计达2亿平方米,回收废旧钢材数百万吨,拆除下来的混凝土作为道渣使用,可供四车道的沪宁高速公路由南京铺设到上海。

危难之中显身手

伴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盈利能力的增强,陈光标向社会提供的捐款资金也与日俱增。不过,虽然在2003年以前陈光标已经向社会捐款达一千多万,但他的知名度依然很低。公众广泛认知陈光标则是从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开始的。

与许多只能通过电视或者报纸了解5.12汶川地震的普通民众不同,陈光标对于这次特大灾情的感受格外地直接和强烈。地震发生的当天,正在主持召开股东会议的陈光标闻讯后立刻中止会议,并作出了亲率60辆工程车和120多人的救灾队伍奔赴灾区的决定。这支队伍日夜兼程,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几乎与军队同时抵达了灾区,成为自发抗灾抵达地震灾区的首支民间队伍。而在从合肥临出发前,陈光标特地随身携带了200万元的现金支票,到成都后提出25万元,一路向灾民发放100到200元不等的救济资金。

让陈光标倍感欣慰的是,他带来的工程车队由于非常谙熟建筑物的拆除和垃圾分拣技术,竟然在救援现场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甚至后来赶到灾区的温家宝总理握着陈光标的手称赞道:“你是一个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的确,陈光标肯定毕生不会忘记拼命奔波于汶川灾区的那段特殊时光。在几乎没有洗脸和刷牙的54个工作日里,陈光标和他的员工共救回128条生命,掩埋了6000多具遇难者的尸体。而在救灾期间,陈光标共捐出785万元现金、2300顶帐篷、2.3万台收音机、1000台电视机、1500台电风扇、8000个书包……。为此,民政部特地将“中国首善”的殊荣授予给了陈光标,以表彰他在救灾中的特殊贡献。

如果说陈光标的汶川勇敢行动让人们见识了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的话,那么去年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发生后陈光标的一系列善举更进一步向公众展示了其作为企业家所追求的思想道德境界。数据显示,玉树地震之后,陈光标在玉树捐资建成了46所希望小学、购置了上万套校服、8000个书包以及数万台电脑,累计捐款捐物达2100万元。而在甘肃省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救助中,陈光标除特地派出由16台重型机械和23人组成的救援队赶赴灾区外,还在灾后向舟曲捐献了一千万元现金及5千台电脑。

当然,陈光标慷慨的救灾与赈灾之行并不拘囿于国内。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级的强震,闻讯后的陈光标立马率领几个工程技术工人于第二天奔赴抵达日本,在地震中心的福岛县,陈光标租借了8台挖掘机,并成功地救出3条生命。此外,陈光标还向日本地震和海啸灾民捐款200万元人民币。“慈善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信仰”,陈光标这样回答媒体对自己日本救灾之行的提问。不过,在民族情感与国际义务的天平上,陈光标最终还会选择前者。在参与日本震灾的救助过程中,得知云南盈江平原镇发生地震后,几乎没有做任何思考的陈光标迅速折回国内,并两次奔赴云南参与救灾,其间陈光标向中华慈善总会捐款20万元,并向平原镇400名灾民派发了20万元的慰问金。

实际上,陈光标的救灾义举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发生的新鲜事。2003年“非典”期间,陈光标就向安徽省医疗机构捐赠了800台远红外温度检测仪和200万元现金,用以“抗非”之用;2004年底,印尼遭遇海啸,陈光标向海啸灾区捐出500万元。而在对智利地震、海地地震和巴基斯坦水灾的救助中,国际社会和相关机构都能看到陈光标积极捐资捐款的身影。

敲锣打鼓做慈善

登陆百度或者谷歌搜索网站,输入关键词“陈光标”和“人民币墙砖”,打开相关新闻页面,随之就能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在中国工商银行江苏分行会议厅里,以10万元为单位捆成一块“墙砖”,共330块组成一堵半人高的“钱墙”,共计人民币3300万元;西装革履的陈光标站在这堵“墙”的后面,面对镜头展开双臂和笑脸。据悉,这笔资金和一些没有亮相的支票加起来一共是4316万元,由全国513名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共同捐赠,集中用于2011年春节期间对新藏云贵川等身份的贫困慰问和资助活动。而对于网上流传的“钱墙”照片,陈光标非常满意,他甚至将照片印成大幅挂历拿来送人。

高调、张扬,以最特别的方式刺激着人们的眼球,是陈光标作为慈善家留给人们的印象。在重庆南山爱心养老院,陈光标为养老院的150位老人每人送去1000元的红包时,还特地请来威风锣鼓助阵,而且两次亲自敲响锣鼓。在台湾,2011年春节期间,陈光标携带着1.13亿元人民币的大红包展开了六天的“感恩慈善之旅”,其中几个经典的画面在台湾各大电视台滚动播放:陈光标胸挂特制的红色爱心形大徽章,游览车变成了运钞车;受访时,陈光标特意秀出西装内口袋上绣的“富而有德德富财茂”八个大字;不仅如此,陈光标还手捧着53朵玫瑰到一代歌后邓丽君墓前流泪献唱。

事实上,陈光标不仅在现实中践行着高调慈善之举,而且对于未来更是异常张扬。在台完成了“感恩慈善之旅”回到大陆后,陈光标对媒体表示,只要台湾民众同意,他会捐出全部家产,并号召中国企业家捐献,全力兴建台湾海峡海底隧道高速铁路。无独有偶,面对着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来中国举行“劝捐晚宴”遭受冷遇的状况,愤然之中的陈光标特地给盖茨和巴菲特写了一封信,并将其晒在公司的网站上,承诺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裸捐”,即在死后将所有个人财富捐赠给社会。另外,陈光标希望今年能到美国给穷人发红包,明年则计划到日本和新加坡济贫,目标是做“世界首善”。

在回答媒体提出为什么那么高调作慈善的问题时,陈光标称自己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只有通过敲锣打鼓做慈善,才能唤醒更多人的灵魂和良知,让更多的人做好人,做善事,特别要用锣鼓声震醒全国闷声发财的隐形富豪。在陈光标看来,中国有许多的“隐形富豪”,这些人口袋中的钱足够再建一座新的现代化北京城,而拿出其中20%就足以解决全国4000万贫困人口的吃饭和就业问题。

的确,陈光标的“首善”之举起到了明显的示范效应。江苏省在2003之前的慈善基金款项加起来不到一个亿,但去年的各大慈善加起来则突破80亿,这其中无疑有陈光标这个身边榜样所发挥的作用。另外,受陈光标率领员工奔赴汶川灾区的影响,四川内江浦发房地产公司董事长黄明德和杭州圣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曙晓当时向媒体承诺向灾区各捐200万元的现金。之后,在陈光标发起的2009年赴汶川春节慰问的活动中,全国有500多名企业家积极响应,并最终筹得7000多万元慰问金,同时还有100多位与陈光标一道前往汶川与灾民一起过年。无独有偶,陈光标的赴台“感恩慈善之旅”也引来了全国200多位企业家的踊跃加入,并最终筹得高达1.13亿元的善款。

必须强调,陈光标效应之所以能在全国明显发酵,除了人们看到大灾面前陈光标挺身而出外,还主要是陈光标慈善之举持续性的感染。资料显示,从1998年至今,陈光标都会将公司利润的50%以上拿出来捐赠给社会,截至目前,陈光标捐赠的款物价值已经超过14亿元,帮扶困难群众70余万人。按照陈光标自己的说法,如果不做慈善,论身家应该进入中国富豪榜前10位。当然,对于陈光标慷慨解囊的义举,各级政府都给予了鲜明的支持与回应。目前,陈光标不仅获得了“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和“全国道德模范”的国家级称号,而且捧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而一个最为直观的形容是,如果将陈光标获得的CCTV经济年度人物大奖、中国最具号召力慈善家等1500多本荣誉证书摞叠起来,竟可达两层楼房那么高。

不应背负的质疑

“胡闹”“作秀”“伪善”……,高调行善的陈光标在获得了此起彼伏掌声的同时,更清晰地听到了各种质疑与批评之声。有分析人士认为,慈善作为一项全社会的公益事业,不应当带有强烈色彩的“自我标榜”行为,否则就必然扭曲爱心传递的真实意义和社会感情,助长并滋生社会虚伪和伪道德。也许对于这样的高谈阔论,陈光标还没有足够的理论功底作出入木三分的应对,但对于许多现实的疑问,陈光标必须在无奈之中给予一个一个地回应和澄清。

对陈光标式慈善的“作秀”评价是一种极具蛊惑性的声音。对此,陈光标认为,“作秀”有两种,一种是表面说得很好却无实际行动,认捐时牌子举得很高但掏钱时却无下文,这是虚假的“作秀”,恶意的“作秀”,终究是站不住脚的。而另一种是实实在在做了好事之后不愿埋没自己,要大声说出来告诉大家,如果这也叫“作秀”,那也是善意的“作秀”。因此,陈光标呼吁:“希望更多人像我一样高调做慈善,拿着真金白银去‘作秀’!”

在所有外界的批评中,令陈光标最为愤慨的是有人玷污他的慈善动机,即试图借慈善之行达到提高企业知名度进而从中渔利的商业效果。对此,陈光标承认做慈善确实给自己带来了很多荣誉,也提升了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文化形象,但并没有转化为效益。陈光标表示,很多人都认为我有政府背景,政府在支持我的产业,但事实上中国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在商业上没有帮我赚过一分钱。与此同时,陈光标坦承,自己的再生资源开发公司几乎没有做过一手生意,95%以上的生意都是二手或三手的,100元的业务只能赚4-5元。

当然,由于陈光标的慈善资金还涉及到其他企业家的捐助,因此有人怀疑其资金投放后缺乏客观性凭证。事实上,在陈光标的助理手中,至今还保存着一个10多公分厚的巨大册子,其中都是陈光标捐款的收据、发票以及各种证明文件的影印件。另外,只要稍微留意就可发现,高调行善的陈光标在捐钱时都格外谨慎,即每次都必须只有在媒体和政府官员共同到场的情况下,接收方才能将捐赠的支票、电脑、车辆、资金以及其他物资现场拿走。如此之高的透明度,即使陈光标后来拿不出发放的凭证恐怕也不值得说三道四。

应当看到,对于陈光标式慈善的质疑所反映出的并不只是人们慈善观的分歧,它折射了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信感的缺失和是非标准的错乱。在不少人看来,只要是自己不能做或不愿做的高尚之事,别人也一定不会和不屑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哗众取宠。甚至当自己有着不光明的动机与不健康的阴暗心态时,也怀疑别人的行为表现同样是为了达到某种不良的目的。于是,面对着他人高尚之后的成功,嫉妒暗恨者大有人在,评头品足者比比皆是,求全责备者更是多如牛毛。

事实上,作为一个合法公民,陈光标完全具备选择慈善方式的自由和权力,只要其不对社会构成危害,他人就没有资格说三道四,更何况陈光标的慈善还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应当看到,依托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中国已有一批创业者积攒了数目可观的个人财富,但很多人由于那种创富的“原罪”感还在纠结,因此很难像陈光标那样敢于高调亮相。显然,陈光标所代表的是中国富人群体良知的复苏与觉醒,即便他们行善过程中有多少的高调抑或张扬甚至“伪善”,但其传递给人们的依然还是一种美好、一种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