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及其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探析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及其对策

陈秋骏刘志鑫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S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01-081-02

一、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来源

1.过量投入品

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是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饵料和水产肥料是现今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必需品,水产养殖品种几乎都是异养生物,在目前高生物负载量的水产养殖模式中,人工投饵是水产品重要的营养和能量来源。但在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户过分追求高产高效,向水体过量投入饵料、肥料等外源营养物质,投放方法、用量不科学会导致饵料剩残过量,投入品无法被水产品完全消耗。饵料剩残量根据饵料本身在水中的稳定性及养殖生物取食的易得性有所不同,有实验资料显示在部分池塘和网箱养殖过程中,残饵量可高达20%-30%。大量残饵、肥料和生物排泄物沉降堆积,会在水体中析出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耗氧有机物等,这些物质分解转化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养殖生物缺氧。有机物氨化作用产生的氨会损伤鱼鳃表皮细胞导致养殖动物免疫力降低;氨转化成的亚硝酸盐则具有低毒性,可使鱼类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载氧能力下降,造成组织缺氧、神经麻痹甚至死亡。氨氮对幼体的毒性更加显著,通过日本对虾幼体的研究发现,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各期幼体死亡率明显升高。水体中植物营养元素大量增加还会导致藻类爆发性生长,造成水华、赤潮等现象,使养殖水体和底质处于缺氧或低氧状态,藻类死亡后释放的藻毒素会影响鱼类胚胎发育、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并在组织中累积,对养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这些有害产物的积累会导致养殖水生生物饵料系数降低、生长受抑制、甚至中毒死亡。

2.药物滥用

现代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常会使用渔用药物和环境改良剂,用以预防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害,清除敌害生物,改善水体环境,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这类投入品主要起到维持水体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常用的渔药有用于防治病害的清塘除杂剂、消毒杀菌剂;控制水生植物的杀藻剂、除草剂;控制有害生物的杀虫剂、杀螺剂;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疫苗;以及改良水质环境的增氧剂、底质改良剂等。大部分药物的主要成分是化学制剂,包括抗生素、氧化剂、络合剂、表面活性剂和吸附剂等。正确合理地使用渔药和环境改良剂通常不会对养殖环境和水生生物造成危害,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使用和管理的不完善,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滥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现象。有研究表明投加的抗生素仅有20%~30%会被养殖鱼类吸收,剩余大部分都进入了水体环境中。且抗生素具有累积效应,养殖时间越长,水体中抗生素的总量越高。除草剂、杀虫剂等投入品在水体中的半衰期都较长,过度使用势必会污染水环境,并危害栖息其中的生物体,破坏生态平衡,对养殖水体产生危害。

三、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策略

1.建立完善的水产养殖管理体系

想要有效解决水产环境中的污染,还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政府应明确指出生态水环境的重要性,加强养殖者对其保护,各个部门应协调合作,从根本上对水质环境及水产养殖提供更好的保障。想要生产高质量的水产品,就需要有良好的水质作为保障,因此要做好水质的净化工作[2]。针对水产环境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同时对水产环境的相关功能进行分类,来保证养殖者在管理时不仅能够提高效益,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污染,同时不定期对水环境进行检测,确保水环境的质量,以此来提供良好的水产养殖环境。

2.优化养殖结构

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地域等因素对养殖容量产生着制约作用,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的不同,养殖生物间是否互补效应对养殖容量产生着影响[3]。水产品种单一不能将环境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还容易引起污染,针对这种情况,可选择对品种进行混养或者是轮养等养殖结构,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养殖环境,同时也能合理利用投入的饲料,来降低环境的污染,比如贝类与虾混养等。以此来形成一个生态的环境,促进养殖工作的顺利进行,将水产环境的污染降到最小,促进水产养殖的发展。

3.科学投料,引进绿色药品

在水产养殖中,饲料及药品的投入对水产环境及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合理科学地投入,并且引进无污染的药品,在水产品的各个阶段中投放相应的微量元素,来提高生产率。在饲料投放时,应选择合理科学的方法,并及时清除其中的残留物,降低环境的污染率。而且在水产品药物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相关药物的副作用,还要积极投入到绿色药品的研发中,积极研发出绿色的药品来提高水产品的生活能力。这样能够帮助水产品在环境中生存能力提高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不产生影响,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4.清洁生产

改善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情况,可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并且提高水产养殖的水平,利用清洁生产将水产养殖过程中存在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并且降低水产养殖污染物的排放量。为了实现清洁生产,不仅要将现代化的技术运用到水产养殖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用新型的技术,培养品种、产量、抗病等的水产苗,同时增加与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改良传统的苗种。

5.将水产养殖的排水标准化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的水产养殖逐渐走向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在水产养殖工业化的进程中,也加大了养殖环境的污染。基于此,应对相关的养殖者制定相关的法规法律,并严格检测排水的质量,严格控制废水的排放,对废水的超标情况进行严惩,协助养殖者对废水的净化力度,让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量,降低养殖环境的污染率。

6.提高养殖者的综合素养

目前,大部分水产养殖者的专业知识缺乏,缺少专业培训,同时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不高,导致水产养殖在水质环境、生态环境等造成了严重污染,所以应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定期组织养殖者进行学习,加强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国家的最新水产养殖的相关制度。

总之,为了有效地控制目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应与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并对水产养殖的布局进行结构化,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相关体系,同时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定期参加专业培养,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及综合素养,灵活的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的实践中,这样不仅降低了水产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促进了水产养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强.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渔业建设》.2016.06.

[2]张燕.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