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理输血,规避输血风险

/ 2

浅谈合理输血,规避输血风险

刘素敏

刘素敏(新疆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3-0367-01

输血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应用得当,可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其健康状况;相反,将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害,甚至死亡。

近年来,我国输血工作者和临床医务人员通过不懈的努力,认真贯彻落实《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血液安全状况和临床用血水平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总体上和发达国家之间还有较大差距,不合理输血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对临床合理用血的宣传和管理,进一步降低输血风险,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1输血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

1.1可经输血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螺旋体等。

1.2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日益增多

1.2.1艾滋病病毒(HIV)全世界有5%—10%HIV感染者是经输血传播的。我国HIV感染者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加,预计我国实际HIV感染者已超过80万。与其它HIV的传播途径相比,只要采取的控制措施得当,输血这一传播途径相对较容易得到控制。

1.2.2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国人群中的感染率为10%左右。丙型肝炎病毒(HCV)在我国人群中也有相当高的感染率。

1.2.3其它病毒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HTLV)、巨细胞病毒(CMV)、细小病毒B19、疯牛病病原体也可经输血传播。

1.3“窗口期”一时难以解决感染上HIV和HCV与产生抗体之间存在着一段时间,即称为“窗口期”。处于窗口期的血液检测结果为阴性,实际血中含有病毒。我国血液检测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仍存在漏检的可能,主要漏检原因是窗口期。

1.4输血不良反应达2%—10%。

2临床合理用血

2.1合理用血的定义世卫组织(WTO)定义的合理用血概念是输注安全的血液制品,仅用以治疗能导致患者死亡或引起患者处于严重情况而又不能用其他方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合理用血是衡量一个地区、一家医院医疗质量和输血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故坚持合理用血符合《献血法》的要求。合理用血能够有效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最大限度地避免输血风险,是临床输血发展的必然。做到合理用血需要临床医务人员了解输注血液制品的风险性,懂得输血治疗仅是临床治疗的一部分,只有当输血对患者的好处大于所冒风险时才考虑进行输血。

2.2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条规定“临床医师和输血技术人员应严格掌握适应征”,并在附件中规定了内外科患者各种血液成分的输血指征,但实际工作中许多医生宁可放宽输血指征,特别是当患者病情危重时,认为输血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针对这种现象,加拿大的Hebert等对838名因各种原因导致死亡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危重患者采用限制性或开放性两种输血方案。随机选取418例接受限制性输血方案(限制组),即如果Hb降至70g/L以下时输红细胞,并将Hb维持在(70—90)g/L;另420例接受开放性输血方案(开放组),即Hb降至100g/L以下时输红细胞,并将Hb维持在(100—120)g/L。结果2组患者在入院30d内死亡率相近;而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采用限制性输血方案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开放性输血方案组(8.7%-16.1%),55岁以下患者的限制组死亡率也显著低于开放组(5.7%-13.0%),这说明正确把握输血指征结合适当的血液保护措施可使临床用血更加合理有序。

2.3输血决策输血决策即决定需不需输血,何时输血,输多少和输什么血液成分等问题。评估输血的必要性需要综合分析许多因素和临床特征。Hb和Hct值最客观,但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贫血原因、患者心肺功能和组织供氧情况、患者对贫血的耐受力等因素对判断是否输血更有价值。

2.4大力推广合理用血合理用血是临床减少不必要输血、规避输血风险、提高输血疗效和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目前临床不合理用血现象普遍存在,推广合理用血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临床医生确定输血方案后,申请输血时必须写明输血目的,填写血液学检测指标。对不符合指征的输血须由主管医师说明原因。

输血科负责审核输血适应征,提出输血合理化建议,定期对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医院应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对所有医务人员定期进行输血相关知识培训,更新输血观念和知识,提高输血风险意识,有关制度应做到医、技、护人人皆知。坚持科学、合理的用血原则,定期检查临床输血情况,将行政管理和教育培训相结合,建立安全输血的培训和评估的长效机制。

通过各方面努力,形成规范的输血模式,只给需要输血的患者输注其需要的血液成分,从而减少输血治疗的不确定性,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确保用血安全,规避输血风险。

参考文献

[1]田兆嵩.合理输血.见:杨成民,李家增,季阳主编.基础输血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8-364.

[2]世界卫生组织编,高峰主译.临床用血[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