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就业现状及专业设置问题分析——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1-11
/ 3

独立学院就业现状及专业设置问题分析——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

赵成程叶倩倩吴佳闻陈俏超周泽

赵成程叶倩倩吴佳闻陈俏超周泽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315211

摘要该课题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和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分析,了解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发展现状;对在校大学生的专业定位做出有效指导;对独立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方面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提出建设性意见;对社会各界及用人单位在用人方针上有可能出现的偏向予以纠正提供参考。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独立学院的办学实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专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点,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式。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载体和落脚点,是高等学校办学方向与特色的具体体现。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其专业设置直接关系着学生就业情况。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合理构建专业的体系,对独立学院进一步发展和建设,乃至生存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自1999年高校扩招决策出台,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中国高等教育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据教育部发布的消息显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559万人,待业毕业生75.6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11万,待业毕业生100万人左右;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30万,比2008年增加71万,增幅达12.7%,这些数据表明,高校毕业生的绝对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就业率为68%,但是一些独立学院的就业率数据显示的就业情况却颇为乐观,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

宁波大学科技学院2010年就业率为97.14%,2011年就业率为97.59%。其中,工业,艺术设计,会计,建筑学,通讯专业的就业率高达100%。

为什么独立学院的就业率这么高?

独立学院学生多为应用技能型人才,“既有本科生的理论基础、研究能力,又有高职生的动手能力。”这是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定位。应用技能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也是目前社会广泛需求的人才类型。具体来看,有以下两点:

(1)独立学院特别强调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的教学定位是在培养知识应用性人才。所以在培养人才方面,不但要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更要有实践能力。宁波大学科技学院独创宁波市第二课堂规范化管理最早纳入学分制考核,第一课堂抓理论,第二课堂抓实践,多维课堂联动,有机结合培养人才。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所脱节,在未来几年,将有所改进。

此外,一些独立学院也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该校学生何伟哲的家教公司、法商学院学生创立的宁波海曙甬禾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赵振宏的游旅工作室等等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成长的。这些都是独立学院培养创新创业学生的成功案例。

(2)独立学院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例如,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施办法》,即学生可通过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可获得创新学分、技能学分或素质学分。按规定,如果学生在全国性报刊发表不少于1000字的文字类作品,可以获得3个创新学分;一般的学术刊物可以获得2个创新学分;在国家级群众性文艺比赛中获一等奖,可以获得4个素质学分;取得发明专利,可以获得5个创新学分,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然而,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数据显示,并非所有专业都有较高的就业率,部分专业,例如法学、旅游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就业率偏低。并且就业率高也并不一定代表就业质量好。中国社科院发布《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称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甚至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工资不及同龄农民工。独立学院毕业生多在中小型企业就业,工资多在1000至2000元,而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在1400元。这一就业现状出现的原因,不仅是由于主要由于独立学院社会认同度较低,以及部分毕业生自身择业观念的问题,更重要并且亟待解决的一点是,一些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用人要求。

金融业,房地产,建筑业,IT业,商业,服务业,生物医药,卫生业,造汽车,机械业,文化,教育,传媒业等数十家行业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生时都一改过去只注重专业课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选人标准,招聘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道德品质和实践经验,同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等。但是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既不能像高职生那样冲到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又不能像普通本科生那样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过硬的个人素质。此外,调查表明,80%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初到工作岗位时都欠缺一定的社交协作能力,并且多家单位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最缺乏的是责任心,团队精神和实践经验,同时认为在其任职前有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培训。以上这些问题也成了大学生理想就业的一种障碍。

二、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现状的分析与意见

在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中,最重要也最迫切要解决的就是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有以下问题:

(一)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偏重于人文社科类。

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教育大扩招生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由于独立学院的创办鉴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成本等原因,往往设置了较多的更容易创办与建设的人文社科类专业。

以浙江省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为例,浙江省20所独立学院共设置了484个专业,平均每所独立学院设置约24个专业,其中,人文社科专业共264个,占54.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开设专业数量最多(开办数量在10个以上)的前16个专业中,有13个专业是人文社科类的;这16个专业的总数量为220个,占了所有专业的49%,即近一半的专业数是集中在16个专业之中。

大量设置人文社科专业对毕业生就业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大量的文科毕业生往往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在就业竞争中缺乏优势,造成就业困难。因此,独立学院教育行政部门在进行专业申批与各专业招生人数时给以关注,适当减少人文社科类的专业设置与招生人数。此外,独立学院在一些相似、相近专业之间,可以调整归并这些专业的教学计划。除了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外,也可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例如,鉴于市场几年来对“外语加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学科交叉,特设外贸英语,商务英语复合班,以适应用人单位需求。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某些独立学院公选课也多为文科课程,致使文科专业的学生不论专业课还是选修课都只能修读文科课程,导致学生与其他专业老师接触少,交流沟通少,接受面狭窄。而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社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为适应社会岗位的全方位要求奠定基础。所以独立学院在设置或调整专业时,可以考虑增开各种专业的公选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是,实际上改变公选课开课现状也存在一定困难,包括各方面因素,如教师资源稀缺,是否能够开设多元化课程,以及会出现某些老师的课较少人或者无人选修时,是否能继续开课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各高校针对自身情况认真考虑。

(二)某些专业设置功利化严重,使其与市场需求脱节

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看市场,这确实有利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一些独立学院一味跟从市场导向,未经仔细论证,便盲目跟风开设专业,导致学生尚未毕业,热门专业就已变成了冷门专业。如旅游管理专业,新兴时非常热门,因而很多高校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在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

因此独立学院进行专业设置要具有前瞻性,要能够紧跟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有要有优越性,即要有特色专业强势专业,该专业要比其他高校更有竞争力,能够使本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和成才预期。鉴于独立学院各方面资源有限,可以利用不同的专业方向,将专业细化,找到适合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从而办出高水平热门专业。如: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鉴于英语专业近年招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不乐观,而市场上对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大,而宁波其他高校还尚未开设翻译专业,学院计划新增英语翻译专业。把握机遇的同时,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使未来毕业生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除此之外,在宏观层面上,国家也应该在专业设置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同时加强政策的实施监管,使国家政策真正起到指导作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地发展。

(三)大类招生情况并不乐观

近年来,由于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等观念的提出,部分高校实施“大类招生”。所谓“大类招生”,就是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学科大类或者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进校后,低年级的新生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学生按照学生的意愿再具体选择专业、分流培养。大类招生在在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大类招生进校的学生,头两年没有专业归属感,甚至没有班集体概念,学生很难适应。此外,在进入高年级进行专业分流时,由于选专业严重不均衡,有的专业学生人数大大超出专业的承受能力,而有的专业却连续三年徘徊在10人左右,严重影响了这些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浪费教学资源。另外,某些高校老师认为大学分大类招生,相当与读一年“高四”,专业课学习时间减少,导致毕业生专业性不强。因此,减少大类招生,入学时确定专业,是学生与家长们共同的希望。

三、对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上出现的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的部分原因是学生对自身定位不明,或者就业观有问题。因此,学校为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除了在专业设课程设置需要调整之外,也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就业指导类的课程,如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学校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就业指导模式,即对大一学生主要进行职业意识启蒙教育,使大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就业方向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二、大三学生主要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教育,先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价值观等个性特征进行探索,再结合专业背景进行职业认知教育,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做好基础;对大四学生主要进行求职技巧、求职途径、创业等应用性教育,为求职或深造做准备。并由此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努力提升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的职业目标与理想,从而进一步寻求事业成功。

以上是学校从课程设置方面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除此之外,学院也可以做一些其他的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工作,如:

1.在聘用老师时,可以选择有社会经验的老师,以把实践经验带入课堂,避免纯理论化教学,或者使任课老师走入社会,了解真实情况,给予同学们更社会的信息。

2.在课程考核方面,可以实现多样化而不仅仅以期末考试为考核形式,旨在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技能,以便将来能尽快胜任工作。

3.把非学业因素的评价列为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其中对品德的考核尤为突出,这不仅仅是用人单位招聘时首要考虑因素,更是一个人为人的标准。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做得最多的事情,是如何帮助学生找到工作,但很少会教学生如何去适应工作。一些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不适应,其心理状态与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大学生不仅需要面临学习压力和学业的竟争,还需要面临就业等方面的挑战,所以在高等教育中,应把各种基本素质教育融合起来,使大学生的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这也是高等教育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独立学院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紧跟社会需求,力求有所创新,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在活动中使学生既加深理论知识、锻炼实际能力,又丰富和发展了个性,并进一步深化学生社会实践。同时,在校大学生也要有所追求,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侯忠伟.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人力资源管理》,2011,(6).

【2】徐淑兰.独立学院本科专业设置问题及成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育期刊,2008,(6).

【3】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实施指导手册编委会: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实施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8.

【4】刘恭辉,王云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教,2011,(4).

【5】朱建华.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现状的观察与思考[J].《中南论坛:综合版》,2008年第3卷第3期.

【6】徐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7】吕政阳,胡明辉,胡海军.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1,(5).

【8】顾梁莎.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今日南国期刊,2010,(3).

【9】董晓红.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6):53.

【10】杨克旭.关于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A].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研究优秀论文集[C]2002,(中),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