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效果观察

王苏凤

湘乡市中医医院湖南湘潭4114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配对比较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入的84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接受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及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各42例,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及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可有效改善患者不适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症状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

尽管绝大多数心律失常症状轻微,不仅给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但少数可因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而出现心力衰竭情形,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所以一经明确诊断就需及早治疗。既往临床针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多以西医为主,虽可缓解不适症状但难以祛根,停药后容易反复,越发难以满足临床治疗需求。该病症属中医“心悸”范畴,核心病机在于邪扰心神,为中医治疗效果较好的疾病[1]。然而,中医治疗心律失常周期较长,短期疗效欠佳,故此将其与西医结合应用无疑能够充分发挥出二者所具有的治疗优势,取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为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效果,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配对比较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入的84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接受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及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42岁~69岁,平均年龄(57.14±1.28)岁;病程时间1.3年~5.2年,平均病程(3.29±0.51)年。观察组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44岁~69岁,平均年龄(57.19±1.24)岁;病程时间1.2年~5.5年,平均病程(3.33±0.52)年。纳入标准:(1)经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心律失常者;(2)无本次研究所用西药及中药方剂禁忌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2)未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心律失常患者一般资料间无明显差异,可分组比较。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2个疗程(28d)治疗,其中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基础用药方案为利多卡因和胺碘酮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加用其他药物,如:房性早搏加用心得安以及普罗帕酮;房室传导阻滞加用异丙基肾上腺素。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方案同对照组。中医方案为宁心复律汤,组方:丹参30g、生龙牡25g、麦冬15g、人参、五味子、桂枝、白芍、甘草各9g、琥珀6g。加减:阳复气亢加磁石25g;血虚加枣仁、柏子仁、桂圆各12g、夜交藤30g;阴虚去桂枝,加生地、百合各30g、龟板、鳖甲各15g、阿胶9g,水煎成剂并取汁5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1.3观察指标

将症状积分、不良反应发生率选为观察指标,其中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头晕,采用0肺内(无)、2分(轻度)、4分(中度)、6分(重度)予以评定;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热、腹泻/腹胀、皮肤瘙痒。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心律失常是当前临床一种常见疾病,为心脏活动异常和(或)传导障碍所致的心脏搏动频率和(或)节律异常,既可单独发病,又可伴发于其他疾病[2]。疾病发作时患者普遍存在着心悸、胸闷、头晕等情形,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甚者将会诱发心力衰竭或猝死,所以必须予以有效治疗。在临床中西医短期疗效理想,受到了心律失常患者的广为青睐,但后者无法从根本病机上予以治疗,停药后复发情形屡见不鲜,使得患者饱受病痛折磨。中医指出,心律失常的根本病因在于心不主血脉,加之邪扰心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故此在治疗上宜采取标本兼治的原则,在解除不适症状困扰时亦从根本上祛除病根[3]。但是,与西医相比,中医治疗的劣势在于治疗周期长,短期疗效欠佳。因此,在心律失常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无疑是一种最佳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中两组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心悸、胸闷、头晕)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各指标数值均明显下降,但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接受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上,观察组较对照组略高,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后却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由此提示临床,相较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取得的疗效更佳且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之所以得出该论断,本次研究总结如下:宁心复律汤是我国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方剂之一,通过辨证论治以及灵活的加减用药可通治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4]。尤其是心律失常为虚实夹杂之病但在临床中多以虚证多见,患者普遍以心悸、胸闷等为症状表现,通过随证加减之后形成的方剂能够发挥出双补气阴、活血通络、安神定悸、调节心律的功效,继而更好的祛除引发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5]。辅之以西药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并且中西医结合可减少西药使用剂量,降低化学合成制剂给心律失常患者机体带来的不必要损伤,更能够满足后者治疗需求。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可有效改善患者不适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作为优选治疗方案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董鑫,杨颖.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近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02):98-100.

[2]王跃蕊.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02):197-198.

[3]毕晓雷,马换凤.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01):154-155.

[4]郭林.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04):403-404.

[5]周冲芳,付仙鲜.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7,9(0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