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肠道菌群论脾之生理特性

/ 2

从肠道菌群论脾之生理特性

李佳忠1苗族康1王嘉仪2王丹2庞小刚2

1山东技师学院,250000

1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00

2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00

2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00

2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00

[摘要]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中医所谈的脾,与现代医学中的肠道菌群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将近10年以来对脾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的研究总结归纳如下,以兹考证。

[关键词]脾虚;胃肠道;肠道菌群

中医理论讲,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气血化生之源。脾气健运,气血津液才能够荣养全身,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圣济总录》曰:“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灵枢·本神》亦云: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由此可见,脾虚能影响其他脏腑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肠道菌群指的是寄居在人体肠道之中,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包括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及病原菌3部分,三类细菌的数目和种类,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保持稳定,共同维持肠道功能的平衡与稳定。肠道菌群与人体相互协作,具有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废物排泄,抵御病菌,形成免疫等生理功能;肠道菌群的正常与否,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有直接关联。

随着近年不断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中医所讲之“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脾虚患者均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现象,故现将近年来对于脾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归纳总结如下,以兹考证。

1脾虚-胃肠道疾病-肠道菌群失调

脾虚与胃肠道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陈玉龙[1]等通过汇总近年来带有脾虚或脾气虚的的文献,归纳分析发现,腹胀、腹痛等症状发生率明显多于非消化系统疾病。脾之“藏营”以“溉四旁”,脾阴不足使津液不足,营血亏虚,导致运化失常,津液不得正常输布,津亏肠燥或肠腑气机失调,从而导致大便秘结。沙薇[2]以参苓白术散医治临床病人,与单纯西药医治的对照组病人相比,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治脾名方治疗胃肠疾病,临床疗效较好。著名温病学家王灿晖老先生认为,久泻伤脾,脾虚失健,运化失常,致食不化,湿内生,则腹满肠鸣,泄泻作矣,故治疗慢性腹泻离不开调护脾胃功能,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泄泻则能痊愈[3]。

胃肠道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结构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对比,无论是在种类还是数量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提示肠道菌群失调是功能性便秘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4]。黄林生[5]等选取临床患者分为便秘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肠道菌群数目类别的分析,发现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在人的肠道微生态系统中存在许多生理性细菌,正常菌群产生的各种酶,参与了机体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若肠道菌群的正常组合遭到破坏,就会出现胃肠不适等病理表现,久之,便会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出现腹泻、纳差、便秘等症状,这与中医“脾虚证”的临床表现一致。

2脾虚-心血管系统疾病-肠道菌群失调

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心血管系统疾病与脾虚有密切的关系。顾强[6]选取临床病例,在以西医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以健脾益气的中药治疗。结果表明,调理脾胃法能有效地缓解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的增加也被认为是影响心血管疾病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7]。王丽君等[8]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较对照组降低,提示肠道菌群改变与急性心肌梗死存在一定相关性。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狭窄的患者含有更丰富柯林斯菌,而正常组则含有更丰富的罗氏杆菌及真菌。Yang[9]等人研究发现,在血管紧张素II诱导的高血压动物模型中,其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变化;口服米诺环素除了能降低血压外还能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脾胃消化功能的失调是促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病因与机制之一,故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3脾虚-呼吸系统疾病-肠道菌群失调

中医脾肺母子二脏关系密切,脾气虚是慢阻肺及其并发症发展和转折的一个关键环节,因而治脾必须贯穿于慢阻肺整个治疗过程。董氏中医流派认为脾肺两脏在生理上有着密切联系,故多用培土生金之法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等肺系疾病,效果良好。徐迪[10]选取临床支气管扩张症病例,在常规西药桉柠蒎肠溶胶囊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健脾补肺化痰方治疗,疗效明显优于仅用西药组。中医理论讲“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在上,主宣发肃降,吐故纳新;大肠在下,主司传导,推陈出新,两者在人体气机升降上是相辅相成。相关研究指出,肺癌能够引发肠道菌群变化,同时,肺部菌群变化与肠道菌群变化具有统一性[1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数量异常增减和种类比例失调,而COPD急性发作频率更是与有益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数的减少相关[12]。同时COPD发生演变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如性别、体质、吸烟、抗生素的使用)均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13]。由此可知,从肠道菌群或脾论治呼吸系统疾病有异曲同工之妙。

4脾虚-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肠道菌群失调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脾胃虚损,生化乏源,无以充养脑络,发为脑病。脾气虚弱,清阳不升可致眩晕等症,如脾虚失统摄,则可致以脑出血为主的病症,或瘀血停于脑窍而引起的脑病;脾失健运,痰湿内停,若痰热搏结则上扰清窍,引发癫狂、惊悸等病症。近年来研究发现大脑和肠道之间存在“脑-肠-轴”,肠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紊乱可以影响肠神经系统(ENS)和中枢神经系统(CNS),脑代谢性疾病及精神障碍也可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微生物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参与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合成分泌神经递质、产生多种自身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Lipid456、BDNF等小分子物质)机制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癫痫、神经变性疾病、抑郁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14]。赵星梅[15]等人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测算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目,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样本在肠道菌群组成和含量上有差异。亦有学者研究,双歧杆菌可以改善抑郁状态,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联合应用可以改善焦虑状态[16]。所以,肠道微生物是脑肠互动的关键纽带,人精神异常与肠道微生物环境改变引发的肠道症状密切关联。同时,中医所谈脾虚也可导致发生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故认为中医所谈之脾与肠道菌群有不可分割的关联。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和中医所谈的“脾”在胃肠道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上具有极其相似的特性,由此我们认为肠道菌群和中医“脾”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通过研究脾虚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对于指导临床疾病的诊疗及菌群多样性的研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陈玉龙,符仁,刘学俊,等.脾虚证症状规律的文献研究[J].中医学报,2013(01):150-152

[2]沙薇.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泄泻经验总结[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9),180

[3]陈昺伃,严晶,孙志广,等.王灿晖运用健脾清肠法治疗慢性腹泻经验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10),114-116

[4]黄业保,刘春强.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J].大众科技,2018,20(10),42-44

[5]黄林生,高仁元,严雪冰,等.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肠道菌群分析[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7,6(2):121-126.

[6]顾强,调理脾胃法治疗脾虚湿盛型胸痹心痛(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7]张翠萍,王磊.肠道菌群——心血管疾病中医药调节的新靶点[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2),3380-3382

[8]王丽君,谢莲娜,周雪,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7,29(10):1164-1168.

[9]YANGT,SANTISTEBANMM,RODRIGUEZV,etal.Gutdysbiosisislinkedto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15,65(6):1331-1340.

[10]徐迪.健脾补肺化痰方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肺脾气虚型)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

[11]FengXB,JiangJ,LiM,etal.Roleofintestinalfloraimbalanceinpathogenesisofpouchitis[J].AsianPacJTropMed,2016,9(8):786-790.

[12]罗勇,王莹,韩锋锋,等.COPD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变化及相关性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8):1366-1367.

[13]褚璨灿,师为人,陈云志,等.从调节肠道菌群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9,41(01),64-69

[14]龚雪,周东,洪桢.肠道微生物与神经及精神疾病的研究现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8(03),350-357

[15]赵星梅,王喜苹,周火祥.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01),1-7

[16]Arseneault-BreardJ,RondeauI,GilbertK,etal.CombinationofLactobacillushelveticusR0052andBifidobacteriumlongumR0175reducespost-myocardialinfarctiondepressionsymptomsandrestoresintestinalpermeabilityinaratmodel[J].BrJNutr,2012,107(12):1793-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