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

张宏宋晓明(黑龙江省七煤集团医疗中心总医院1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

张宏宋晓明(黑龙江省七煤集团医疗中心总医院154600)

【中图分类号】R7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1-0035-01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02例脑梗死患者与98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7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7%(P<0.01)。结论动脉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动脉硬化脑梗死

脑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的伴发病是高血压,两者之间虽无直接病因联系,但后者常常加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可以发生于全身各处动脉管壁的非炎症性变性,与脂质代谢障碍和内分泌改变有关,确切原因尚不明确。

一、临床资料

全部患者均符合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经CT检查均发现脑部有一低密度灶。病程为2~15天,出现肢体、语言功能障碍。随机分组,治疗组102例,男82例,女20例,年龄为50~70岁。对照组98例,男61例,女37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度:神清,肌力3级以上,无或轻度言语障碍。中度:神清,肌力2-3级,无或有吞咽呛咳,轻度头痛,中度言语障碍。重度,神志差,有意识障碍,肌力0-1级,无或有头痛,失语、吞咽呛咳。

二、治疗

治疗原则是尽一切可能减小脑梗死区或者半暗带。通过消除脑水肿,防止血栓继续扩展,减轻脑损伤,改善脑循环,尽早进行肢体的康复,以达到降低病死率、降低致残率之目的。

(一)脑水肿的治疗

脑梗死范围大或伴有出血时,常有病灶周围的脑水肿,甘露醇是最常用的脱水剂之一。近年来发现甘露醇还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依病情选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注,每6~8h/次;或10%甘油盐水250~500ml缓慢静点;利尿性脱水剂如呋塞米、利尿酸钠可间断肌肉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中以地塞米松抗脑水肿作用最强,特别对血管原性脑水肿,常用量l0~15mg加入葡萄糖液中或甘露醇中静点。近来有人认为激素对减轻脑水肿无效。若有脑疝迹象时应立即静注20%甘露醇250ml,继之静点维持,直至脑疝缓解,或请神经外科手术减压。

(二)溶栓治疗

在脑梗死的早期应用溶栓疗法,可以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改善脑循环缺血状态。一般认为溶栓疗法宜用于进展性梗死的早期,文献报道用于发病后6~12h内。当血栓老化则难以发挥作用,只能防止血栓延伸,易导致缺血区的出血。目前应用的溶栓剂有尿激酶(UK)、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蛇毒溶栓酶等。

1.尿激酶(UK)应用国产尿激酶原则上在发病6h内较为安全。

2.蛇毒治疗现临床应用的蛇毒制剂很多,国外有Ancrod、Batroxobin(东菱精纯克栓酶)、国内有蝮蛇抗栓酶、蛇毒抗栓酶3号、去纤酶和清栓酶等。

(三)血管扩张药

一般认为发病后24h内,即脑水肿出现前应用能改善局部缺血,防止梗死的发展。多数学者认为血管扩张药物不但无益,反而使脑内盗血现象加重,故不主张急性期应用,仅用于中风的恢复期。

(四)钙离子拮抗剂

脑梗死发生后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梗死病灶内神经细胞处于钙超载状态,应用钙离子拮抗剂不仅能减轻钙离子超载状态防止细胞死亡,还可以减轻脑血管平滑肌痉挛,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供应。常用的药物有尼莫地平4~8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点,1次/d;或尼莫通50ml与5%葡萄糖500ml或生理盐水500ml静点,1次/d;或尼莫地平30~40mg,3~4次/d口服;脑益嗪25mg,3次/d,口服;氟桂嗪(西比灵)5~10mg,每晚1次口服。低血压、颅压高慎用。

(五)脑代谢复活剂

广泛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活素l0~20ml加入生理盐水200ml静点,1次/d,l0~20次为一个疗程;胞二磷胆碱0.5~1.0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点,或0.25~0.5mg肌内注射,2~8周为一个疗程;三磷酸腺苷(ATP)20~40mg,辅酶A100U,细胞色素C30~60m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滴,1次/d。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428-2432.

[2]张煜,黄靶.银杏叶提取物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0,27(1):29.

[3]魏莉,潘光成,应荣斌,等.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等因素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3(5):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