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急诊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

张丽丽

张丽丽

大庆龙南医院急诊科黑龙江大庆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来我院急诊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4例,给予对照组的患者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恢复时间以及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恢复时间以及治疗有效率在两组患者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诊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恢复时间,确保患者的出血情况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制止,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急诊内科;中西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为急诊内科临床中常见的急症之一,大量失血、黑便、呕血等为主要症状表现,病情比较严重,患者就诊后需要立即给予患者抢救,以能尽快止血,解除其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该院急诊内科自2016年7月—2017年7月时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2例,均给予综合性的急诊救治措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来我院急诊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4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所有患者的年龄为24-86岁,平均年龄为50.89岁。在本研究中有2例脑溢血应激溃疡出血患者,3例胃癌出血患者,7例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5例出血性胃炎患者,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3例出血原因不明的患者。利用随机分层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本研究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行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法莫替丁(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药品批号:H20065293)每次20mg,2次/d,静脉滴注,持续治疗5周为一个疗程,在晚间行肌肉注射,将其与3g止血药均匀混合在一起行静脉滴注,并对患者给予20mg奥美拉唑(华东医药(西安)博华制药有限公司药品批号:H20064797)进行治疗,每天给药1次,5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0.5g/次云南白药(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药品批号:Z20023159)进行治疗,每天给药4次。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在经过相应的治疗后,其便血以及呕血的情况均停止,其各项生命指标也表现正常。显效:经过3d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了明显的好转,其黑便、呕血的情况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其肠鸣音以及脉搏均转为正常,患者的大便潜血液出现了转阴的局面;有效:患者在经过3d的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均出现了明显好转的情况,其临床症状也逐渐趋于正常,患者的大便潜血转阴,其出血情况也有所减少;无效:患者在经过3d的治疗后,其人存在活动性出血、便血以及呕血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采用SPSS19.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对比,而用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为(1.75±0.7)d,该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头晕、口干,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的术后恢复时间为(3.45±0.7)d,该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腹泻、口干,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两组患者数据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如表1所示。

3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后,便血、呕血为主要的症状表现,如果未能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病情,将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直接的威胁,据报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约为8%~14%。现代医学认为,溃疡基底出血或溃疡基底周围血破裂为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同时,与精神心理因素、疲劳、受寒、药物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有研究指出,与其他血型相比,“O”型血患有消化性溃疡后,上消化道出血可能后更早发生。被侵蚀血管的类型、被侵蚀血管的内径、患者自身的凝血机制等共同决定了上消化道出血后出血的多少及速度,通常,侵蚀血管为较大动脉时,会具有比较大的出血量。胃酸损害黏膜为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的主要机理,但现有研究则指出,攻击因子与防御因子之间的平衡失去后,即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通常,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不会大量的出血,但出血位置为幽门以下时,吐血、黑便为患者可能表现出的症状,临床治疗这类型患者时,救治措施应依照患者病情发展情况确定,以达到治疗目的。经临床救治后,多数患者出血情况可被止住,再经根治性治疗,患者即可痊愈。总体来说,急诊内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过程中前提条件为及时纠正休克症状,并严格控制出血量,全面的分析引发出血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实施综合救治,止血与治疗并重,促进患者痊愈。

从本研究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综上所述,在对急诊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恢复时间,确保患者的出血情况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制止,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在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对本研究中观察组所提到的治疗方式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参考文献:

孙勇波.8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临床探讨,2011,49(07):149-150.

[2]覃敏珍.老年上消化道出血124例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4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