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患者开展中医综合化护理服务的可行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慢性盆腔炎患者开展中医综合化护理服务的可行性研究

周杨菊

周杨菊

(菊武胜县中医医院;四川武胜6384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盆腔炎患者应用中医综合化护理服务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2017年2月到2018年10月间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88例进行分析,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临床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中医综合化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8.6%,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盆腔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不同采取相应的中医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医综合护理;临床效果;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9)03-0149-01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的常见疾病在育龄女性中多发,多为急性盆腔炎发展而来,当患者自身抵抗力较低或过度劳累后会导致炎症再次发作,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1】。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下腹部坠胀、腰骶部酸痛、腹部疼痛、白带异常严重的会发生不孕,给患者生理和心理均带来巨大痛苦,为了研究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护理服务的可行性,现进行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分析我院2017年2月到2018年10月间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4例,观察组中患者年龄22-45岁之间,平均年龄36.2岁,病程7-40个月,平均病程23.2个月,生育过女性28例,未生育过女性16例;对照组中患者年龄22-48岁之间,平均年龄38.2岁,病程8-37个月,平均病程22.8个月,生育过女性27例,未生育过女性17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女性患者比较临床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行性比较。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干预下开展中医综合化护理干预,根据湿热瘀结症的病症表现为少腹不疼痛,按压疼痛加剧,疼痛蔓延到腰骶部,存在低热情况,白带量增多,颜色偏黄,舌发红舌苔黄腻,脉弦数,可给予化瘀止痛、清热利湿中药治疗,在中药方剂治疗同时对患者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2】,可适当进行运动避免使用凉食,建议患者食用流质食物可适当增加健脾利湿的中药,并给予利湿清热药剂灌肠进行治疗,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鼓励患者增加治疗成功的信心,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情绪,并叮嘱家属多于患者交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让患者注意日常卫生,特别是经期卫生,避免长时间在潮湿环境中,尽量减少劳累以防过度劳累和湿邪加重患者病情;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少腹部疼痛在行经后加重,婚久不孕,白带量增加,乳房胀痛、情志抑郁,舌色暗红有瘀点,脉弦涩,给予患者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中药口服治疗,叮嘱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注意经期个人卫生,可给予患者热敷,保持温度适宜,对于脾虚患者应禁止食用油腻生冷食物;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表现为校服冷痛,得热缓解,行经后腹痛加重,经血量偏少,舌色暗红舌苔白腻,脉沉迟,可采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中药治疗,叮嘱患者保暖避免坐湿地,防止寒湿邪侵入体内,饮食上应禁止食用油腻生冷食物,可在食物中加入苍术、茯苓等驱寒除湿中药,保持患者生活环境舒适,房间内空气清新,增加适当的体能锻炼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主要证候为下腹疼痛、腰骶疼痛、迁延不愈、月经血量增多且血块明显,伴有食少纳呆、精神不振、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涩,应给予益气健脾、化瘀散结中药口服治疗,中药应在饭后服用,同时保持营养充足,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蛋白质食物,避免受凉感冒,保持充足的睡眠。

1.3疗效评价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标准进行疗效评价【3】,痊愈标准:经过临床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征消失,经妇科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显效标准: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妇科检查结果趋于正常;有效标准: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缓解,妇科检查指标无变化;无效标准: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如P<0.05则数据差异显著。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痊愈29例,无效0例,对照组患者中痊愈19例,无效5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慢性盆腔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不孕”“妇人腹痛”的疾病范畴,多因为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周围组织发生慢性炎症导致的疾病,患者多因急性盆腔炎未能及时治疗发展为慢性炎症疾病。中医病机中多于产后行经、胞门未闭、风寒入侵有关,导致体内冲任气血之气相搏,耗上气血导致疾病绵延不愈。西医对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多采用抗生素,但临床效果不理想,并且会发生长期炎症刺激,最终导致盆腔内组织发生粘连,使药物更难到达病灶部位。中医治疗采用辨证论治为基本原则,对于疾病治疗具有特殊性,并且在综合辩证护理干预中能有效综合患者资料,对于患者疾病性质、部位、病因等进行总很分析,中医护理采用灵活多样的护理形式,因人而异同时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慢性盆腔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不同采取相应的中医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史晓林,慢性盆腔炎患者护理中综合化服务的实施及对生活质量影响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18,5(5):46-47.

[2]赵丽敏,毛丽伟,中医护理对慢性盆腔炎混着的辩证施好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6):1336-1337.

[3]孙红霞,浅谈心理护理和情志护理对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辅助作用[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