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题目的艺术魅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浅谈鲁迅小说题目的艺术魅力

张爱民

关键词:鲁迅小说;题目;艺术魅力

一、例证鲁迅小说题目的艺术价值

为了能证明鲁迅小说题目的艺术价值,我们不妨剖析几个例子:

例一:《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它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它在鲁迅的小说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这篇小说预示着鲁迅先生吹响了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小说的题目非常简单,由两部分组成:“狂人”和“日记”。两个词同属名词,从词性的角度讲都是介绍说明两个事物。“狂人”意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病人,“日记”则紧扣小说的行文方式——日记体。这个题目高度概括了小说的人物特点和行文特色。具有简洁明了、夺人眼球的作用。这个高度凝练的题目为这部划时代的作品增添了艺术魅力。

例二:《孔乙己》。小说用人名作题目,简单至极。而小说的主旨却相当深刻,这篇小说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对读书人的戕害,批判了国民的麻木和冷酷。为了表达这个深刻的主旨,鲁迅先生刻画了“孔乙己”这个典型的人物。“孔乙己”那迂腐可笑的行为以及悲惨的身世让读者在笑过痛过之后终能体味作者的良苦用意。“孔乙己”这个题目最能传达出作者的哀伤之情,悲愤之感。整篇小说始终围绕着题目展开,行文起伏,张弛有度。“孔乙己”既是作品的主人公,又是倾注了作者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以此为题可谓一举数得。

例三:《阿q正传》。这篇小说写于1921至1922年间,主要反映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畸形面貌。小说的题目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小人物“阿q”立传。“阿q”是谁?一个畸形社会下的一个畸形的人!鲁迅为这样的小人物立“正传”,而非“外传”“野传”,显然有其深刻的用意。在世人的眼中,只有帝王将军、王侯将相方可入正传。而鲁迅先生却一反禁锢,在他的眼里像“阿q”之流的小人物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未来走向。鲁迅用这个题目既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的关切与同情,更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心与忧虑。

以上三篇小说都以人物作为小说的题目,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特色:(1)题目紧扣作品的典型人物。鲁迅先生擅长以精炼的笔法生动地刻画笔下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的点点滴滴恰恰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直接以人物为题能让读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这个人物的悲惨身世上,从而加深对黑暗时代的认识。(2)简单的题目直击深刻的主旨。这几篇小说的主旨都很深刻,而体现作品主旨的人物却很简单单一。鲁迅先生善于以小见大,从卑微中觅得苦痛,足见其手法之高超!(3)题目本身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狂人”是谁?为何而狂?“孔乙己”,多么酸腐的名字!“阿q”,多么的不伦不类!这些扑面而来的疑问是勾起阅读兴趣的最佳添加剂。这几篇小说的题目看似简单,其实是别出心裁,匠心独运。

例四:《药》。这篇小说写于1919年4月,五四运动爆发前夕。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是希望能找到治愈中华民族的苦痛的良药。他在苦苦思索,苦苦寻找,却看不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深深刺痛着这位爱国主义斗士的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先生创作了小说《药》。他将自己的苦闷、彷徨、痛苦和无奈,这诸多复杂的情愫倾注在这篇小说里。小说以华小栓治病需要药为引子,引出了一个令人悲愤而又痛心的事实: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被用来当做治病的药方。人民的愚昧和冷漠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麻木者和革命者最终都走向灭亡,这就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真正原因,这就是中华民族无可救药的根本原因。小说以“药”为题,可谓寓意深刻。从表面看,它直接点明了小说的线索;从深层意义上看,它蕴育着作者对民族未来对国家前途的深深担忧。这个题目让人震撼,催人深思,使人落泪。

例五:《故乡》。小说写于1921年初,但却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历史。鲁迅先生通过“故乡”的变迁,深刻刻画了这段历史下民生凋敝的惨状。小说始终围绕“故乡”做文章,时而直叙,时而插叙,时而倒叙,时而补叙。他变换角度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了故乡的今与昔,有美好的回忆,也有令人揪心的现在,还有充满期许的未来。所以说,“故乡”既是实指,也是一种期盼。作者在小说里既有对故乡破败的苍凉感,也有对中国农村惨状的思考,还有对未来帝憧憬和期待。因此,小说以“故乡”为题恰恰表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个题目最能切中作品的要害。

例六:《祝福》。这篇小说写于1924年2月,小说的意旨是为了深刻揭露辛亥革命后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被摧毁,而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杀人的罪恶现实正在农村大地上演。小说以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惨命运为主线,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整篇小说之所以能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情色彩,关键还在于作者精心设计的那些“祝福”的场景。小说将小人物的深深苦痛与地主家祝福的欢乐加以对比,以乐景衬哀情,读来让人悲痛万分。文中三次写到祥林嫂参与祝福的场景,一次比一次凄惨,一次比一次绝望,小人物最终成了礼教的牺牲品,惨死在了祝福声中。鲁迅先生让我们真正认识到了“祝福”的真实含义,这祝福充满着对旧世界的愤恨,这祝福充满着对愚昧者的同情,这祝福更像是一种诅咒。所以,这篇小说以“祝福”为题充满了太多的情感,融入了作者太多的感慨。“祝福”是小说的线索,也是影响人物命运的重要事件,更是封建礼教的行刑场。由此可见,这个题目的意味太深重了。

以上三篇小说的题目跟前三则相比明显不同,后三例不以人物为题目,而是以小说的线索或者主要场景为题。后三例题目的深度和难度远远超过前三例,这足以说明作者拟题能力的高超。这三则题目堪称经典,究其原因如下:(1)题目传神,字字千金。“药”仅一字,却将小说的主旨道破。华小栓治病要“药”,夏瑜的鲜血成了“药”,“药”得到了,却没能只好病;这正如中华民族的疾病一样,少数革命者的鲜血治不好民族的顽疾。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在寻找治病的良药!这个一字的题目可谓力透纸背,难以替代!同样如“故乡”、“祝福”,都属于短小精悍类的题目。这两个题目将小说的人、事、景、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它们既是人物活动的关键场所,又是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2)小说题目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密切相连。如果把“药”改成“华小栓”,把“故乡”改成“闰土”,把“祝福”改成“祥林嫂”,那么小说的整体价值会大打折扣。为什么呢?因为“华小栓”、“闰土”、“祥林嫂”这三个人仅只是作品庞大内涵的一个元素而已,单纯以这三个人的名字作为小说的题目,势必显得题目的力度与作品的厚度不相称。而且这三个人物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要远远超过“孔乙己”、“阿q”“狂人”。决定作品题目的关键原因是“药”“故乡”“祝福”更能符合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

二、得到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六则题目的剖析,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鲁迅先生的那些小说之所以能成为不朽的杰作,不仅是因为作品有深刻的思想,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开一点,我们就不难发现:从题目到内容乃至行文的技巧,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对鲁迅先生来说,他都做到了精益求精。而其中题目的拟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更能衡量出作家功力的高深,因为一个贴切的题目能使一部作品成为流传千古的符号。

那么,对于读者来说,我们在写作中如何来确定一个精妙的题目呢?从鲁迅先生的经验来看,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法则:(1)作品的题目要与作品的灵魂相吻合。任何一部作品都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意旨,好的题目一定要与作者的思想意旨相符合,不可脱离作品避重就轻抑或文不对题。(2)作品的题目要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相吻合。每一部作品都有作者融入的特定情感,或喜或悲,或爱或恨。而一个贴切的题目应该能折射出作者的某种特定情感,虽然不一定很直白,但可以通过对文本的深层解读让读者品出隐藏在题目中的情感。譬如“祝福”,譬如“药”,题目本身是个中性词,但仔细阅读过文本之后还是能揣摩出作者的多重情感。(3)题目应力求言简义丰。一个好题目不一定要用太多的文字,而那些精炼传神的题目更能增添作品的厚度。当然,也更能彰显出作者的写作实力。因为,要拟一个简单的题目并不难,难就难在简单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这对写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给一部作品拟一个好题目着实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那种“深思而慎取”的钻研精神,更要学习他那种力求完美的创作态度。只有多看多想多练,才能提高自己的拟题能力,才能使自己的创作水平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岚皋中学

邮政编码:7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