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11
/ 2

初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法

龚晓琴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正在积极探索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积极地推进资助育人建设。为了达到预期的资助育人的良好效果,高校必须创新资助育人的工作方法,运用到资助工作中。本文首先通过对新时代特征进行概述,其次从教育设施要精准改造、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训、精准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方法。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创新

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我国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了我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偏远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受教育机会较少,其子女接受的高质量的教育是有限的。为了促进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实现城乡平衡发展和东中西部平衡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把贫困地区的贫困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摇篮,必须为国家和社会肩负起使命,高校应该根据新形势,探索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法,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确保高校更好的进行人才的培养。

1高校资助育人的含义

高校资助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是育人的重要手段。高校资助育人是根据经济困难学生个性需求,着手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就是高校资助育人机构对困难学生实际需求进行经济帮助、心理帮助和精神帮助,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和学生健康成长。

我国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正确处理好高校资助和高校育人的关系,在开展资助育人的过程中,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高校及资助育人机构要认识到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密不可分:重资助,轻育人,则会淡化育人的意义;轻资助,重育人,则不能有效解决受助学生的实际困难;只有坚持资助与育人并重,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高校资助工作要坚持以资助为手段,以育人为目的,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2.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法的意义

2.1有利于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资助不是简单的发钱活动,更不是雇佣大学生的经济活动,高校资助工作是通过资助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高校要顺利地开展资助工作,就必须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资助育人的工作方法,高校资助部门根据受助学生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以及个人性格特点,提出正确的资助对策,而不是搞一刀切,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同学的情况。

2.2有利于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高校资助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虽然高校资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经济依赖,心理依赖等现象。鉴于此,高校资助必须充分利用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提升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疏导受助学生的心理压力、锻炼受助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要坚持资助措施与育人功能并举,充分发挥高校资助的育人功能。

2.3有利于实现资助工作的严肃性

高校资助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但是部分高校及资助组织者把资助工作看成慈善,认为把资助资金发放给受助学生,就是最终目的。这是违背了资助育人的初衷的,高校资助从表面上看是解决受助学生的经济困难,但是其最终目的是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在需求。诸如被尊重的需求、提升自我的需求等。因此,高校资助部门一定要严肃资助工作的宣传方法和宣传内容,严格执行。

2.4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运用合理的科学的资助工作方法,可以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送来的温暖。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法可以让受助大学生在获得经济资助过程中没有心理压力。

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3.1资助工作重资助、轻育人

许多高校资助实践表明,高校资助工作重视经济帮扶,而对受助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帮扶不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那资助的育人功能就会大大削弱,就会滋长学生的“等”、“靠”、“要”的心理。这不仅让受助学生失去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还会导致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3.2资助工作体系不够科学

我国高校资助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是资助工作体系仍然有不科学的地方。如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质疑高校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贫困生开具的贫困材料可信度不高;在班级评议过程是否存在交情大于事实。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是以一个学年为周期,在被评定贫困生的学年内,无论受助学生家庭经济如何变化都不会影响本学年的评定结果,具有滞后性。

4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方法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作,但是不管怎么复杂,其功能主要是两个:一是资助功能,也是基本功能能够。二是育人功能,也是最终功能。高校要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就要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

4.1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学生资助工作

互联网是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平台,高校资助工作如果利用互联网平台,则可以提高资助工作的透明度,实现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另外,高校搭建资助工作的互联网交流平台,可以促进受助学生、非受助学生和高校资助机构三者之间相互交流,确保信息互动,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诸多弊端,促进高校资助工作顺利进行。

4.2坚持资助与育人并重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经济功能,即给学生提供经济支持,缓解高校受助学生的的经济压力。如果仅仅重视高校资助的经济功能,则违背了高校资助育人的初衷。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就不能解决心理、思想、技能等方面的问题。如有的学生的在受助以后会产生自卑心理、滋生“等、靠、要”思想,让其认为可以不劳而获。因此,高校必须重视育人的功能,促使资助与育人并重,尤其是要加强励志教育。通过师生之间的单独谈话,教师要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通过资助让学生在受资助过程中从心理、思想、技能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4.3开展多途径的工作方法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方法的探索,最终目的是找出更有效的方式,突出育人功能。高校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一是高校应该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和乐观豁达的性格。二是突出感恩意识教育,高校要鼓励受困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回报社会,培养感恩意识教育。三是关注受助学生心理健康,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应该邀请心理专家为受助学生开展讲座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消除消极心态。

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必须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高校资助要转变观念,牢牢把握住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的观念,要把受助学生培养成德智协调发展的合格的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范海燕,张晓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机制和实践研究——基于山东地区部分高校的本科生调查[J].教育教学论坛,2019(21):75-77.

[2]于媛,白晓旭,陈冠男,马亚梅.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研究——以西部某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26-27.

[3]莫济榕,徐国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建设和活动开展现状探究——以广西科技大学梦想助跑团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5):215-216+219.

[4]崔杰.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实践探索——以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7):103-104.

[5]林佩仪.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实践——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学,2019,10(07):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