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适应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云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适应性研究

李艳娇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针对于近年来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课学生就业质量日趋下降的情况下,学校作为培养单位在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但仍然存在培养的师范生与基础教育有“不适应”情况。本研究立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情况的实际,通过自编问卷及访谈的方法,从课程设置方面了解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学位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找寻“不适应”的具体表现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师教育;基础教育;适应性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js201515。

一、引言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课程实施是否有力、有效,关系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学位课程设置的研究,一方面通过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学位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之处,提出建议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改进培养方案中的不足,为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建议。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除了其是否符合《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的要求规定以外,还需接受教师及学生的检验,主要运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对教师、学生、行政人员进行课程设置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二、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

综合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和访谈信息,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不足

现行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中,学科专业课程所占学分、学时比例较高,而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甚少。而且这些课程主要是从第三学期开始开设,这与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开设时间有很大的差距,如国外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开设的时间从第一学期开始,时间跨度为四年。

(二)专业技能类课程的不足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它是由许多具体的因素组成的,反映出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应该具备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语文教学实践能力、语文教育科研能力、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能力。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教学能力方面课程安排相对较少。

三、相关建议

(一)课程结构改革

1、扩大选修课,减少必修课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存在着必修课程比例偏高而选修课程比例偏低的现象,这影响师范生个性的发展。因此,高校应适当减少课程的总学时数,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总学时。相对要增加选修课的总学时比例,课程门数也要增加,扩大学生选修课程的自由,体现选修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发展学生个性增强社会适应力。

2、增加教师教育课程与加强教学实践,强化师范性

目前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重视学科专业理论知识,轻视教育理论与实践,注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重必修轻选修,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师范生的教育类课程和教学实践的课时与学分比例比较低导致师范性减弱。因此,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加强师范性,增加教育类的相关课程如语文课程论、基础教育教材教法研究、教案设计、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等,以此来提高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师范精神。

3、与中小学建立长效机制,分段安排教育实习

在加强师范生的教学实践中,高校要与中小学建立长久有效的联系。发达国家推行的“中小学校为基地”的教师教育模式,强调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建立。这种模式强化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加强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高效地完成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身为高师院校,云南师范大学还应从进校的第一学期就让师范生了解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观摩语文课堂,循序渐进灌输师范教育的内涵,引起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与重视;从第二学期开始每个学期都安排为期一到两周的见习,使学生在见习上课中进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二)课程内容改革

1、紧密联系中小学实际,加中小学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与中小学课程脱节,导致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很长时间适应中小学课程。因此,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应当基于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建立合理的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保证师范生以较高的教学能力进入到教师岗位上。

2、增加科研类课程,提高学生科研水平

基础教育改革中新课程要求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教书匠”成长为“研究者”,因此,单纯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相结合的传统的知识结构不能与新课程标准和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要求符合,必须引入一些研究性课程,这类课程不能限于专业知识,要扩大到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来多方面培养师范生的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9.

[2]吕达.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7-173.

[3]陈菊.论髙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3).130-131

[4]曲铁华,马艳芬.论教师专业化与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科学,2004(8).44

[5]周敏.高师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模式探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7(4)

[6]陈黎明.简论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几类课程的开发[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

[7]黄秋勇.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改革[J].北京文学(下半月),2011(10)

[8]潘新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4(4)

作者简介:李艳娇(1992—),女,云南昆明人,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