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国培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润物无声国培情

郭建军

山西阳城县驾岭中学郭建军

2011年10月20日至12月10日,我参加了初中语文的网络培训。起初,我或多或少还有一些消极的情绪,总认为,这培训,那培训,只不过是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而已,对自己的教学不会有多大的帮助。可是随着培训的深入,我觉得,这次培训对自己来说,太重要了。她像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着我快要枯竭的心田,在我为教学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为我注入生机与活力。通过网络信息,我倾听了许多位专家的学术报告,学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新时期的教学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观摩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演示课,欣赏了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每一个模块学习之后,对一些热点问题,我们都要和一线教师进行讨论,在争议中达成共识,这样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下面就谈谈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注重朗读是基础

语文课是语言的艺术,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从语言入手,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注重朗读,整体感知。

对于一篇文章,在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朗读。这一阶段的朗读,我认为不要给学生附加什么条件,诸如思考方面的。只要学生能顺畅地朗读,大声地朗读就行了。通过朗读,学生对文章内容必定有自己的理解,也会有一定的情感体验。这一活动的收获会随着教学的深入越来越明显。如果一开始教师就对学生加以引导,势必影响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和理解,过早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这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阅读。比如在学习一些抒情性很强的文章,像朱自清的《春》《背影》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春天的美景,体验父子之间的真情。这些都是学生对语言的最初感知,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这个过程是不能用其他方式所代替的。

2.再读课文,分析理解。

在第一阶段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再读课文,师生研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定的导读提示,如《背影》这篇文章,让学生明白文中叙写了哪几件事,哪件是中心事件,哪些事情是铺垫事件,有什么作用,是如何把父子真情体现出来的。当然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更好。这样,学生对文章内容就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3.赏析语言,提高感悟。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又要从文本还原到语言的表达。作者是如何写景的,作者是如何抒情的,语言是他的载体。如《春》这篇文章,作者为了描绘春天,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同时调动多种感观对景物加以描述,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地写景,把景物写得可知,可感。

4.反复朗读,积累语言。

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对语言的表达也有所感悟,在此基础上,学生仍要对文章进行朗读,这阶段的朗读,很有利于学生语言感悟力的增强,如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仿句练习,效果会更好。

总之,语文课的教学离不开朗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二、读写结合是关键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是基础课,基础就在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还要从听说读写上来训练。我认为尤其要突出读和写,在此基础上适当的练笔,效果可能会好一些。读什么?读名家名篇!初中语文课本上就选了好多好的作品,无论从文章内容上来说,还是写作手法上来说,都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对于这些文章,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这一方面,教师不用惜时,学生的语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培养起来的。

背诵别人的作品,这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教师对这些文章进行透彻的分析,从内容的选择上,语言的表达上,修辞的运用上,段落的过渡上,结构的安排上等等,和学生细细的品读,然后以这些文章为范本,让学生模写作文,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安排,让学生及时转化。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在学习《背影》《我的母亲》等表现亲情的文章后,也给学生布置了一篇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让学生选择一件中心事件,再选择一些铺垫事件,来表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用朴实的语言来表达,来回忆那些习以为常的,却被自己忽视了的亲情。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再现难忘瞬间,叙写真事,抒写真情,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效果很好。

另外,我认为多读一些古诗文,学生的语感也会增强。古诗文是语言的精华,长时间为人们所称颂,是现代语言的源头和基础,多读多背,大有好处。

口头表达,也是写作的一个障碍,平时,要多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后,打好腹稿,并用简短的语言表述出来,争取给每一位同学机会,让他们都得到锻炼,也许开始学生表述不太顺畅,也表述不长,但长时间的坚持,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知道读什么,说什么,写什么,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三、借助网络增活力

自从有了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焕然一新。网络以其超然的资源信息量,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方便,教学中不再是学生面对课本,而是借助声音、影像资料,使语文课堂变得不再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比如学习电视剧《长征》节选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阅读电视剧本,然后下载了《长征》第22集,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看一看电视剧,再返过来阅读剧本,这样借助影视资料,学生们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为影视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所以再读课文也不那么费劲了。在学习《送行》一课时,为了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我播放了《驼铃》一歌,学生一下子就被歌中浓浓的送别情吸引住了,很快地进入了课程教学。一些优美的散文,借助课文音频阅读资料,学生学会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也有所提高。如在听读《春》一文时,学生听着课文录音,借助flash动画,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天里,赏春花,春草,感受春风,春雨。不仅让学生接受了美的熏陶,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有着强烈模仿的冲动。在初三下学期的复习中,借助媒体,使知识更系统,古诗词的分类背诵,名著赏析的知识点总结,只要上网一搜,自己再做一番加工,一目了然,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四、及时反思提效益

从教多年来,总觉得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在课堂上发挥好,组织好,完成知识的传达,这就上好了一节课,这一节课就结束了,甚至觉得完美了。

这些年来,随着对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教学过程更加的完整,每课结束后,都要求写出教学反思。起初,总觉得这是多此一举,反思有什么用呢?该上的课已经上了,未上的课还要继续上,两者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的。可是在教学活动中,总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就是两个平行班,第一个班上课,总觉得有点累,而第二个班上课相对比较轻松。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这次培训,通过一番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两节课的中间,有一个短暂的思维过程,这就是浅意识的教学反思,只是平时不在意罢了。比如在教学《春》时,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总想把每一幅美的图画展示给学生,因而费尽讲解之能事,给学生描述,学生听得入迷,可效果还是很一般。到了第二个班,我想得改变一下方法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春天,结果个个描述得都很好,并且很有激情。这正是对上一节反思的结果,反思导致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如果我们每节课结束后都能及时反思,总结上一节课的得与失,教学能力就会稳步提高。有时候,反思不仅能弥补上一节课,还能很好地指导下一节课。这样使得教学活动更完整,更高效。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工作。回想之前,一头扎在工作中,循规蹈矩地重复着,只能使自己感到工作的沉重和枯燥。现在,抽出点时间和精力,学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而且从中获得了更多的活力与乐趣。这次培训,无疑就是和风细雨,让平凡的教学工作绽放出异彩,让工作转化成事业,并结出累累硕果。在这里,我深深地感谢这次网络培训,感谢为这次培训精心策划和设计并组织实施的各位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