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抢救新生儿窒息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抢救新生儿窒息疗效分析

杨秀莲

贵州省印江县人民医院儿科555200

摘要:目的探讨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抢救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窒息患者采用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抢救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治疗效果;结果28例新生儿窒息患者通过使用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抢救,使用15min后治愈22例(78.57%),30min治愈2例(7.14%),60min治愈2例(7.14%),上机1例(3.57%),死亡1例(3.57%);结论在治疗新生儿窒息的基础上采用经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比其他治疗方法效果更佳,对改善患儿症状具有显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新生儿窒息;疗效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新生儿期的重要疾病,不具备传染性,该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主要表现为新生儿在生产过程中或者出生后短时间内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新生儿没有呼吸特征,新生儿因缺氧引发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的现象。此时需要对新生儿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正压通气[1],争分夺秒建立新生儿呼吸进行抢救,使其能够初步复苏。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救治中,呼吸机的使用对新生儿会产生负面影响,部分新生儿出现不良反应,对新生儿肺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的可导致脑损伤。现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窒息患者采用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抢救的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28例,均为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窒息患者,男性17例,女性11例;患儿年龄为出生后15min~72h,平均(12.6±5.9)h。新生儿窒息原因主要有:产程过长7例,羊水吸入5例,过期妊娠4例,早产儿4例,脐绕颈6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其中重度窒息3例;轻度窒息25例。

1.2诊断标准

在对新生儿窒息的诊断过程中,一般用新生儿出生后的Apgar的评分进行评判,诊断等级分为两级,重度窒息的Apga评分在0~3分之间,轻度窒息则在4~7分之间。另外若部分新生儿出生后一分钟的Apgar评分为8~10分,但是一分钟后又迅速降低到7分以下则根据具体评分分数认定新生儿窒息。

1.3治疗方法

采用产自于北京的指定专用CD300CPAP吸氧仪对患儿进行吸氧,选择适当的鼻塞并与管道相连并将其固定在合适位置,将吸氧量控制在6~8L/分钟。另外,将吸氧体积分数(FiO2)和nCPAP压力分别控制在30%-50%和0.195~0.488kPa,根据实际情况对nCPAP压力进行适当减小。当FiO2<25%自主呼吸稳定时停用nCPAP改为低流量鼻导管吸氧,配合抗生素、激素或者碱性液对患儿进行静脉输液。

1.4治愈标准

患儿可以大声哭啼,紫绀肤色恢复为正常红润色泽、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等这些数据在正常范围值内,能够进行稳定的自主呼吸、心率齐而有力并保持在80~140次/分钟。

2结果

28例新生儿窒息患者通过使用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抢救,使用15min后治愈22例(78.57%),30min治愈2例(7.14%),60min治愈2例(7.14%),上机1例(3.57%),死亡1例(3.57%),见表1。

3讨论

3.1新生儿窒息的危害

新生儿窒息现象在产科和儿科中时有发生,是引起新生儿脑瘫的主要因素,严重的发生死亡。相关调查报告指出,我国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高于国外,分别为4.7%~8.9%和5%~6%[2]。新生儿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机体功能发育还不完善,肺部功能极易产生障碍,致使气体无法正常交换,从而进一步加强新生儿酸中毒现象,导致新生儿代谢功能下降,无法正常实现肺循环,使得其肺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发生改变,增加了纤维蛋白的渗出情况,在空气的作用下容易形成嗜伊红肺透明膜。另外,新生儿肺部功能还不能满足实际环境需求,造成肺部通气异常,最终产生呼吸困难。体重偏低的新生儿对氧的需求性较大,由于分娩引起的宫缩反应对胎盘血流造成一定的影响,容易引发新生儿宫内缺氧;另外,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头部挤压时间过长容易对新生儿头颅内的呼吸中枢造成损害,因此要尽量缩短产程,为了避免传统阴道助产术对新生儿脑部造成的影响,临床上通常会采用会阴切开术进行接生。

3.2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抢救疗效

初始步骤和正压人工通气是对新生儿复苏的两大关键步骤。当对新生儿呼吸道的分泌物进行彻底清除后新生儿心率依然不超过100次/分钟的情况下,应及时改用人工通气的方法对新生儿进行呼吸建立。nCPAP是一种呼吸支持技术,它在新生儿窒息的救治过程中的应用较为常见,对保持新生儿呼吸道呼吸正压具有重要作用。其应用机制为可以有效避免患儿肺泡出现萎陷问题,增加心肌氧合,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机体的耗氧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儿的心脏负荷,避免出现急性心力衰竭问题而造成肺损伤以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对于出生未满34周的新生儿,早期进行经鼻CPAP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气管插管的应用和缩短氧疗时间。有关实验证明,对早产儿进行气管插管后采用nCPAP过渡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结果显示,nCPAP治疗方法可有效减少患儿再次进行气管插管治疗的可能性,对降低新生儿产生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具有重要意义。本组资料也显示,28例新生儿窒息患者通过使用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抢救,使用15min后治愈22例(78.57%),30min治愈2例(7.14%),60min治愈2例(7.14%),上机1例(3.57%),死亡1例(3.57%)。由此可见,新生儿窒息采用经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冯仁芝,沈秀梅.216例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键,2013,18(16),380.

[2]瞿淑芬,田宝丽,郝贵竹,等.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炎临床疗效评定[J].中国全科医学,2014,8(24):2029-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