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45例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45例疗效分析

杨伟晓

杨伟晓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妇幼保健院471300)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45例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45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给予口服米非司酮,剂量为12.5mg;在治疗3月后测定血清激素水平、观察月经情况、并同时检测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结果所有患者在用药后,血清雌二醇、孕酮、泌乳素等水平均有了明显的下降,并优于治疗前,两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患者的FSH(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素)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无贫血症状,无子宫内膜增厚现象。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能有效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并具有一定疗效,值得普及应用。

【关键词】米非司酮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围绝经期小剂量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164-02

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是由卵巢功能失调而导致子宫出血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月经周期规律失常,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并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故必须及时给予治疗。据相关调查显示[1],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具有良好效果,为对其进一步探讨,现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45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45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子宫出血患者,患者年龄为45-55岁,平均年龄为(46.7±0.5)岁。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不同程度的月经量增多、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等,并伴有贫血现象。经检查发现,患者血红蛋白值为(78.6±3.5)g/L。纳入标准:患者本次治疗前至少6个月未使用性激素类药物,内膜病例检查报告显示,患者子宫内膜呈增生期变化,无服用米非司酮禁忌症。排除标准:排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等疾病。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吃药前行诊刮术及内膜病理检查,术后第三天开始吃药,给予患者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每晚睡前口服12.5mg,一日一次,连续使用3个月,患者在治疗期间共4次进行空腹抽血,并使用荧光免疫法测定治疗患者各个时间点的FSH、LH、E2、P、PRL浓度、肝肾功能、血常规、并B超测定子宫内膜厚度,治疗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工作,其中主要包括:(1)患者月经有无变化;(2)有无腹痛出现;(3)患者有无围绝经期症状,如盗汗、烦躁、潮热等。

1.3疗效评价

本研究疗效标准如下:显效:治疗后1-3d停止出血,1-3个月内周期正常,月经量正常。好转:出血时间7d以上,治疗3个月内周期基本恢复正常,月经量减少,但仍稍高于正常值。无效:患者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变化。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5.0统计学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用药前后月经改善情况

在使用米非司酮期间,所有患者用药期间均闭经,患者停药后随访,45例患者中,6例直接进入绝经期,占13.33%,16例月经明显减少,占34.78%,18例月经恢复正常,占39.19%,5例停药后出现不规则出血,经同意后采取其他方法治疗,占11.11%。此外,无患者停药后出现不规则出血。治疗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从治疗前的(75.26±13.48)g/L上升到治疗后3个月的(109.47±12.26)g/L。

2.2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变化

患者用药前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1.2±1.4)cm,治疗3月后内膜厚度为(0.6±0.1)cm,用药后子宫内膜厚度明显低于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分析

本次研究中,3例患者出现盗汗、潮热等症状,服用维生素E后症状缓解,无出现腹痛等其余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异常变化。

2.4治疗有效率对比

本研究中,治疗显效34例,占75.56%,有效6例,占13.33%,无效5例,占11.11%,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显示良好的治疗效果。

3.讨论

围绝经期功血主要是指绝经过渡期妇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统神经分泌调节机制出现失常,继而导致子宫异常出血的器质性病变存在,多为无排卵型功血[2]。子宫内膜因受雌激素刺激,但无孕激素对抗,容易出现突破出血现象。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月经量过多,子宫不规则出血,并导致患者贫血、继发感染、精神负担等现象,严重时需要切除子宫。

米非司酮是一种应用于围绝经期功能出血和其它子宫疾病的常见药物,该作用已被证实,该药物为常见的抗孕酮甾体类药物,除了具备相应的拮抗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抗糖皮质激素,且该药物具有较强的子宫内膜受体亲和力,具体为孕酮的5倍。此外,该药物能有效作用于下丘脑,并抑制黄体LHRH(生成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并影响FSH、LH分泌和释放,并直接抑制卵泡发育和排卵。再者,该药物能促进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并造成DNA片段化反应,是子宫内膜受异常性激素而改变其生殖过程[3]。

小剂量药物的治疗效果明显,能有助于减少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及不良反应产生,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故值得普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芹,荆慧芳,张丽敏.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官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5(2):122-123.

[2]宋小娟,刘晓琴,武红侠,等.女性围绝经期功血的激素治疗比较[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0,19(4):321-322.

[3]刘玲瑛.米非司酮治疗70例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0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