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5例肝包虫病的B超声像图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655例肝包虫病的B超声像图分析

荣鹿周亮

荣鹿周亮(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体检中心B超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摘要】目的探讨肝包虫病的声像图特征,旨在对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655例确诊肝包虫患者的术前B超检查资料,对照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分析。结果640例为囊型包虫,15例为泡型包虫。囊型包虫中单囊型107例,多子囊型533例。泡型包虫呈浸润性生长,伴有不同程度钙化。结论肝包虫病有典型的声像图特征,B超应为本病首选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B超声像图肝包虫病棘球蚴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5-069-02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我国流行的包虫病分为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两种,前者为感染细粒棘球蚴所致,较常见;后者为感染多房棘球蚴(泡球蚴)所致,较少见。据卫生部对全国寄生虫病分布的普查,我国西半部地区经手术治疗的包虫病患者26386例患者中,囊型包虫病25696例,占97.4%;泡型包虫病690例,占2.6%[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5年4月至2011年3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包虫病患者655例,其中女324性例,男性331例,年龄4-82岁,平均年龄39.2岁。本组病例均有牧区接触史,大部分为当地农牧民,包虫间接血凝试验均为阳性。

1.2仪器与方法655例患者术前均接受B超检查,采用ALOKA公司的prosoundα5sv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电子凸阵探头,探头频率3.5MHz。常规腹部检查,全方位探查包虫的寄生部位、大小、数目、性状及声像图特征,并详细记录。对照术中所见病灶大体形态及其病理改变,回顾性分析术前B超声像图的一般性规律,总结肝包虫病的特征性声像图表现。

2结果

2.1病理

2.1.1肝囊型包虫病:手术切除大体标本及镜下均显示其囊壁有两层结构,外层为肝组织中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的纤维性囊壁,较薄,一般3-5mm,内层为虫体生发层形成的角质层,呈白色半透明样。

囊内一般为单纯清澈的囊液填充,部分囊内蚴虫死亡,当虫体死亡后,内、外层囊壁均可发生钙化。

2.1.2肝泡型包虫病:千万个泡球蚴聚集成不规则的结节或肿块,似硬质海绵体,多房内含胶冻样液体,周围形成浸润带,无外囊;病灶内部应血管及肝管纤维化闭塞而实变,缺血坏死而液化,形成不规则空腔,随着钙盐逐渐沉积,出现点状、絮状或大片状钙化。

2.2声像图表现

2.2.1肝囊型包虫病:640例,占97.7%。其中单囊型107例,由于包虫囊内充满水样囊液,包虫囊壁与肝组织间声阻抗有差异,故扫描时表现为无回声的圆形或卵圆形液性暗区,及界限分明、光滑肥厚的囊壁,其后壁回声明显增强(图1)。子囊型533例,当子囊进入母囊后,发育成多个大小不等的子囊,由于子囊囊壁声阻抗大于囊液,故在液性暗区内又出现多个较小的球形暗区,形成“囊中囊”这一特征性声像图表现,当子囊较多较大时,占满母囊并相互挤压,呈“车轮状”或“蜂房状”表现(图2)。在较大而完整的包虫,其内、外囊壁间有潜在的间隙界面,可出现“双壁征”[2],为本病的特异性征象。在成熟的包虫囊内因含有较多原头节,扫描时可见囊内浮动光点或沉积于底部的光点,称为“囊沙”。当包虫破裂时,内囊塌陷,漂浮于囊液上,显示为液性暗区内索条状强回声带,可随体位改变而飘动变形,即“飘带征”。当包虫病程较久时,其外囊肥厚粗糙,并有钙盐沉着,甚至完全钙化,囊液吸收浓缩呈糊状或干酪样改变,声像图表现为囊壁肥厚呈不规则弧形强回声带,囊内呈脑回样强弱回声相间的实质性光团,边界仍清晰(图3)。

2.2.2肝泡型包虫病:15例,占2.3%。B超扫描显示肝脏体积不同程度增大,病变呈单个或多个实性团块,其内弥漫粗颗粒状强回声,呈“落雪状”改变,与正常肝组织间形成强弱明显的反差。

团块体积较大,外形极不规则,无包膜,似“蟹足状”向周围肝组织侵袭。泡球蚴在侵蚀肝组织的过程中发生钙盐沉积,表现为实性团块中斑片状或簇状强回声光团伴声影;泡球蚴增殖成巨块病灶,内部实变,致血管闭塞、缺血坏死,形成不规则的液化坏死空腔,表现为实性团块中出现形态不规则、大片状无回声的液性暗区,后方回声增强。CDFI检查病灶内无血流信号,周围无异常血流。

3讨论

包虫病是人体内最大的寄生虫病,由误食虫卵感染,潜伏寄生,缓慢生长,其入侵的部位主要是肝脏。细粒棘球蚴在肝内形成一个逐渐增大的囊肿,其外层由纤维组织形成,内层为虫体,囊内充满清澈的液体,液体中漂浮着子囊和原头节,为其超声诊断提供了很好的声像基础,故B超对肝囊型包虫病不难做出诊断,本组病例中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准确率达99%。多房棘球蚴在肝内以囊外芽生子囊的方式繁衍,无数的泡球蚴聚集成结节或团块,向周围肝组织侵蚀,可呈癌肿样浸润生长,可以全身淋巴结转移[2],易误诊为肝癌[3]。故在此对肝泡型包虫病的鉴别诊断进行重点讨论。

通过对病例的总结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4,5],肝泡型包虫病与肝癌的主要鉴别点为:(1)肝泡型包虫病的团块无包膜,周围无低回声暗晕,而肝癌多数有包膜并形成明显的低回声暗晕;(2)本病团块内部呈弥漫颗粒状强回声,肝癌则呈较均匀的低弱回声;(3)本病团块内部多见斑片或簇状钙化,肝癌很少有钙化出现;(4)CDFI检查本病内部无血流信号,肝癌内部血流丰富,周围血流增多并包绕肿块。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的肝包虫病可有B超做出正确诊断,只有个别声像图特征不典型者,需借助CT和MRI检查。而B超作为简便易行、无损伤性的检查方法,操作简单,具有较强的重复检查性,是临床诊断和流行病普查的首选方法,为手术定位及观察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许隆祺,余森海,徐淑惠.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84.

[2]武忠弼,主编.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93.

[3]XuMQ,YuL,ShiM,etal.Diagnosisandclassificationofhepaticechinococcosisbyultrasonography,2003,25(6):421-422.

[4]隋燕妮,农红.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诊断及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6(2):95-97.

[5]李彦,段明,李黎.肝泡球蚴病误诊为肝癌的原因浅析.四川肿瘤防治,2003,16(4):232-233.

图一:肝囊型包虫病,图二:肝囊型包虫病,图三:肝囊型包虫病实变,单囊型。子囊型。脑回样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