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化的起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浅谈全球化的起因

张永义

张永义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中图分类号:B0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全球化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有人认为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便是个民族国家之间建立金融和生产一体化基础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加速相互影响和某些方面趋同的过程。对于此一过程是如何产生的,文章简单地从资本的本性和新技术、信息化两个角度探究全球化的起因。

关键词:人格化的资本,科学技术,全球化

一、马克思预言的全球化

1.人格化的资本

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是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新时代,在那时,马克思就指出“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是资本的不停顿积累。马克思认为:“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正是这种没有限度和无休止的资本运动,带动了社会状况的动荡和不安定或变动。有意识的承担资本运动的是资本家。这是因为资本家的职能是致富,驱动资本家执行其职能的是“绝对的致富欲和价值追逐狂”。在这里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他推行资本运动的目的“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运动”。这是人格化了的资本的本性。

2.竞争

鉴于人格化了的资本的本性,资产阶级把一切活动都缩减为对金钱的追求和冷酷计算,这一做法意味着对所有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重构。重构的基础是资本的运动,手段是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目的是为谋求价值的无休止的增值。对于资本家来说,寻求技术和组织上的革新不仅仅是要最大限度地榨取劳工的剩余价值,而且是要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竞争是资本主义的主旋律之一。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他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这最终表现在对竞争者的吞并和兼并上。对于一个资本家来说,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竞争对手比自己还强大更令他恐惧的了。

不断对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进行重构的目的是为资本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创造社会条件,而竞争的实质是对市场的争夺。这种竞争不仅反映在已开拓的市场方面,对新市场的开拓和竞争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了寻求新的市场、原料、新鲜或廉价劳动力、新的更有利可图的生产地点,就需要开拓新的空间,其结果是日益增长的穿越国与国之间边界的全球型市场经济。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话来说就是:“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言的全球化。

二、信息化、新技术革命与全球化

1.信息化

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特别是互联网络使世界各地居民的思维和活动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交流,从而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革命。

信息时代以一系列迅速产生的先进的知识为特征,其中主要包括量子电子学、分子生物学、信息论、核子学、太空学和海洋工程学等等。在从工业时代迅速转变为信息时代的年代,人们能切身感受到来自未来的各种冲击。跨国的资本、货物、技术流动的主要动力而言,全球化概念强烈地依赖于技术变革及其信息流。“全球性的过程是由政治和社会经济领域里更基本的决定塑造的,为了促进它们,技术和革新被一体化到这些过程之中。”人类目前正处于两种伟大的科技变革期间,第一种变革发生在电脑和通讯领域(包括宽带、无线通信等),第二种包括纳米技术、生物工程和基于超级电脑技术的通信。每种变革就其本身而言都极富影响力,但两种方式的相互交融使人类经历一种持续性的转型,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突破或发明。“尤其意义重大的是,关于世界的物质状况,实际上被人们联系迅速传播的对球体世界本身的意识来探讨,并且因当时新开发的快速旅行和交往手段如飞机和无线电而极大改善。这些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于以前空间和时间上分隔开的时间和环境,人们越来越用从普遍主义角度看具有特殊性、从特殊主义的角度具有普遍性的范畴思考。空间和时间的范畴和衡量标准在全球制度化,既增进了差异的意识,又使差异普遍化。”

经济发展的轨迹是依次以体力-资本-知识信息为重点的,经济竞争发展的演化是“生产要素型-投资型-创新革新型”。信息技术现在能够在公司里许多部门中和每个经济部门里使效率提高。电力和蒸汽机主要使制造业中的生产率得到提高。通过改善获取有关价格和产品信息的机会,信息技术帮助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确保了更加高效的资源配置。从这种角度可以说,信息工作者,亦可以称之为符合分析人员,乃是经济全球化的催生者。

随着全球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商品市场和信息传递日趋一体化,信息技术的成本迅速下降,在过去30年里,电脑处理能力的实际价格下跌了99.99%,平均每年下降35%。价格的急剧下降使得电脑和通讯同从前的技术相比,更易让人们所负担,得以在整个经济中更快和更加广泛地得到应用。信息革命最突出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一个技术基础,为政治、经济及人类社会所有领域决策的分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为文化多样性的广泛展示开辟了更大的可能性。”通过降低信息传播和获得的成本,信息促进了竞争,使技术的扩散加快。

2.新技术革命

当今前沿的学科,特别是数字处理技术,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伴随着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这一方面的技术很快从实验室转化为市场。通信系统是全球化的技术基础设施,而这一技术基础设施的特点正是数字化和光学纤维。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谈论全球化就是谈论在全球范围内在现实时间运作的生产单位。正在进行的生产率要素革命建立在微电子和数字电子通信基础上,计算机及有线或无线网络是其组成要素,能源和原材料密集型将由日益递减成本的信息密集型所取代。由于微电脑运用于控制过程,能源得以保存。人工智能的运用,翻译软件的出现,视听媒体的联系,就组成日益紧密的地球村。信息和通讯技术将人们置于储存、处理和全球性运作状态,其结果是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变为信息经济。

由于信息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空前密切,卫星通讯、光导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大型喷气客机和运输机的运行,使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变得越来越广泛,整个世界被紧密地联系为一体。在各国、各地区之间贸易竞争更为激烈的条件下,商业信息的灵通,供货的及时,就成为企业的必要条件。一个地区交通条件的好坏,通信设备的优劣,已经成为和劳动力、地皮、原料同等重要的投资条件。在激烈的贸易竞争中,谁掌握了最先进的通讯技术、最发达的交通运输手段、最灵通的商业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在本世纪可预见的将来,诸如光学计算、抗艾滋病毒物质、嵌入式智能等尖端技术将相当彻底地改变整个人类生活。推动增长的技术力量无论在商品市场方面还是在资本方面,都需要全球化。技术进步大大压缩了时间-空间的方程式,地方也被全球相连结的国际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地理模式。在信息流动世界的电子领土内,国家边界形同虚设,可以说信息传送形式的集中化限制了国家管理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罗纳德·奇尔科特主编:《批判的范式: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学》,施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4月版。

3.乌·贝克等著:《全球化与政治》,王学东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3月版。

4.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对全球化及其对商业影响的全新激进的分析》,常志霄等译,三联书店。

5.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6.AnthonyGidens:TheConsequenceofModenity,Cambridge:PolityPress,1990,pp.64

7.ForeignAffairs,March1996,pp.233-234

8.乔治·洛奇:《全球化的管理——相互依存时代的全球化趋势》,胡延泓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9.豪尔赫·卡斯托罗:《第三次革命》,徐世澄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5月版。

作者简介:

张永义(1974--),男,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科哲专业2007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