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古文涛

武汉科技大学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乎千家万户的企鹅人利益,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在就业过程中,由于生活、成长、学习的环境和个人性格的差异,个体大学生表现出来就业心理的差异较大。本文以分析大学生就业时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入手,探讨了负面就业心理的成因,提出优化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事关千万家庭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就业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大学生在高考填志愿时,就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并在入校之后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大学生就业心理指的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半心理特征,是大学生对待就业行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情感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心理也在发生改变,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就业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比较复杂,生活、学习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不同和自身条件的差异,使他们在就业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积极主动

积极就业心理指的是在求职过程中,能科学准确的分析免贵的就业形势和趋势,提前进行心理和相关技能素质的提升,将理想目标与现实形势相结合,科学合理的进行自我定位,积极参与求职过程的竞聘,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充满信心,能够经受住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的心理状态。这部分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就业竞争,在校期间较为积极发展自身素质,较早关注就业信息,时刻关注就业形势和趋势,积极面对就业竞争和压力。

(二)盲从心理

盲从心理指的是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受社会或身边亲朋好友的影响,没有主见,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走别人的老路或者跟在被人后面。这部分同学思想较为老套,盲目跟随,不能从实际出发,主动分析自身特点和工作岗位要求;必然会导致就业过程受挫,丧失就业机会,或择业后无法发挥自身的特长,影响了自身的求职就业和职业规划。

(三)紧张焦虑

紧张焦虑心理指的是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担心是否能找到较好的工作单位,担心选择是否正确,是否能被心怡的公司录取等。目前,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职业选择自由度较大,导致职业选择的责任越重,使得就业心理压力越大;表现出来的状态为:失眠多梦、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紧张烦躁等。这种心理状态必定影响大学生的求职择业。

(四)虚荣攀比

虚荣攀比心理指的是看到有些同学找到待遇好、薪水高或工作环境好的工作,不结合自身的特点,不从实际出发,简单向“好工作”看齐。这些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分析原因,即使有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也会因为某些方面比不上身边同学而选择放弃,丧失很多好的工作机会;导致求职受挫,而怨天尤人,产生不平衡心理,也不利人际关系的培养。

(五)自卑自负

自卑自负心理指的是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定位过高或者过低,导致求职受挫。自卑同学在求职过程中,总认为自己无优势可言,事事不如人,常常抱怨和责怪自己,缺乏自信。这种心理导致一旦求职失败会信心全无。而自负的同学常常在就业过程中严重脱离实际,挑三拣四,一旦求职受挫很容易导致抑郁情绪或转为自卑心理。这两种求职心态都是没有从实际出发,会导致丧失很多就业机会。

(六)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指的是寄希望于学校,听后安排;依靠家长四处奔波,缺乏就业主动性的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毕业生政策的改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很多大学生从小就习惯被安排,从而导致在就业时,缺乏主动性等靠思想严重;错过了最好的就业时机。

二、负面就业心理成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随着年龄、经验、教育等的变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在真正面临就业时候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形成过程中,有以下社会因素、家庭和学校因素、自身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首先,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每年递增的毕业生和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交织,势必出现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同时也出现了大学生的层次和专业结构与市场要求的矛盾,以及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市场供给的矛盾等供需矛盾。比如,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专业素质的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这些供需矛盾使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产生了消极影响,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其次,就业制度不完善。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主体地位的确立,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由于就业制度改革尚处在继续深化之中,高校毕业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如“双向选择”模式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贯彻,有地方保护倾向等,容易造成大学生就业心态失衡,从而产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

(二)家庭和学校因素

从家庭层面上来讲,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方面。这些因素对部分大学生的择业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依赖和无奈心理。

从学校层面来讲,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学校教育制度的不完善也存在一定影响。例如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弊端也日益严重。很多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很多都是根据社会热点进行设置,并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得很多毕业生刚毕业,就出现所学专业已经饱和的情况。所以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应以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盲目扩招。另外高校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经验的现象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造成大学生出现求职困境。

其次,高校开展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的教育学生认识社会现状,培养其正确的求职观、职业道德观、成功观等,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

(三)自身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型时期,心智尚未成熟,所以在求职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他们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能全面了解社会,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择业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当下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艰苦环境锻炼,也没有经历过失败挫折等磨炼。这使得他们缺乏主动性和抗挫能力,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上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

一些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市场需要不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部分大学生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在大学学习期间并没有全面发展自身各项能力,导致他们的素质、能力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解决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社会层面

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改革的步伐,使党的各项方针落到实处。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促进大学生由就业向创业转变。此外,要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全面净化就业环境,给大学生公平、公正的就业体验。

(二)学校层面

学校应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进行就业技巧的指导,开展健康的就业心理教育;进行相应的体验式培训。

(三)自身层面

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大学生必须在真实客观的条件下,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分析,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职业规划,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在求职过程中,还需做到以下几点,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客观评价自己,调整就业期望值;正确对待挫折,调整就业心态;培养竞争意识,树立自信心。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技术能力的心理体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其心理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除了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客观因素外,还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自我评价能力,正确面对就业挫折和就业问题没实力正确的就业观是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区柱标.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6).

[2].张丽娜.大学生就业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89.

[3].小柏.就业难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人才,2013(6).

[4].孙国胜.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古文涛(1984.9.16——):男,汉族,籍贯湖北红安,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研究方向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