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意志理论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中医学的意志理论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刘志萍1白玉昊2孙莉2

(1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部中医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2内蒙古乌海市蒙中医院内蒙古乌海016000)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使医生注意到心理疗法在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基于中国古代文献和现代心理学对意志的认识,总结了意志在古代的称谓,提出了意志的脏腑生理基础,分析了心神在意志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神不使”影响疾病治疗效果,指出了意志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意志;疾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336-02

“意志”一词是现代心理学常用的词汇,《心理学词典》将其解释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大词典》解释为: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据此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1]可见意志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心理品质,具有指向性、目的性以及统率的作用。意志是内部意识事实向外部行为的转化,因此研究意志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近现代的心理学的大部分内容都由西方引进,而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关于“意志”的论述。

1.古代文献对“意志”的论述

中国古代已有“意志”一词,如《商君书·定分》:“夫微妙意志之言,上知之所难也”;《抱朴子·自叙》:“既性暗善忘,又少文,意志不专,所识者甚薄”;《辞源》对意志的解释为:“思想,志向。”思想即意识;志向即目的。因此古代的“意志”已育有现代心理学“意志”的味道。但在先秦诸子的著作及《黄帝内经》中“意志”一词不多见,多以“志”或“志意”来表达“意志”的含义。

2.《皇帝内经》对“意志”的论述

《皇帝内经》中共有9篇10处提到“志意”一词,其中明显表达意志者为《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这是从对其他心理过程和外界适应性的调控作用方面论“志意”。[2]“苍天之气,清净则意治”;“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素问·调经论》,这里的志意是指精神。“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素问·疏五过论》;“所以十不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素问·微四失论》。这里的“志意”有医生分析思考病情的意思。“至其淫泆离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滤去身"[3]“何谓神不使?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素问·汤液醪醴论》;“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灵枢·大惑论》。这里的志意可驾驭调控其他心理活动,并能调节机体适应外环境的变化,具有保护心身健康的重要意义。

3.意志过程分析

意志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但并不是孤立的,是与认知、情感密切联系,并在行动中具体体现的。

高觉敷《中国心理学史》综合孔子有关志意的言论,将这一过程归纳为“立志”、“笃信”与“有恒”3个阶段。立志,树立志向,确立目标,下定决心;笃信,树立坚定的信心,“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泰伯》之谓;有恒,树立恒心,克服障碍,坚持下去。这比现代心理学将意志过程划分为动机(决心)和执行两个阶段更为全面。现将二者结合起来,以现代论述为纲,融汇古代先贤的观点,阐述中医心理学对意志过程的认识。

4.意志过程的脏腑生理基础

根据“形神和一”的理论,意志过程必有其脏腑的生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心主神明”,对意志过程的主导作用:二是“脾藏营”、“肾藏精”,为意志过程的物质基础。

5.意志对机体的调控作用

意志是在心神统领下的最高层次的“五脏神”,因此可一定程度地代“心君”行使对机体的调控作用。《灵枢·本脏》日: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说明意志可驾驭控制其他心理活动,并能调节机体适应外环境的变化,具有保护心身健康的重要意义,所以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宋代程颢、程颐也认为,如《二程遗书》卷二十五有云:其志既正,则虽热不烦,虽寒不怵,无所怒,无所喜,无所取,去就犹是,死生犹是,夫是谓之不动心。

6.意志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意志是能动的意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中意志的作用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医心理学认为,意志是人身之神的最高层次活动,可驾驭气行使对机体的调控作用,有利于机体自稳态的维护,在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下,则有助于恢复阴阳协调的健康态。对于疾病治疗来说,一切治疗手段都是外因,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则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因此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精神情绪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持有恒心,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7.小结

《皇帝内经》重视意志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素问·五脏别论》,将“观其志意”的重要性与望诊、脉诊等置于等同地位,并将忽略意志的诊察作为医者的过失之一,正如《素问·征四失论》所云“所以十不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又因意志还具有对机体的调控作用,因此所以疾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若配合意志训练,充分调动病人抗邪愈病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临床疗效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振华.中医心理学对“意志”的认识「J」.中医杂志.2013.54(4):30-33.

[2]王克勤、杨秋莉.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8-133.

[3]王洪图.皇帝内经灵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