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镜下治疗放射性Ⅰ~Ⅱ颞骨骨坏死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耳内镜下治疗放射性Ⅰ~Ⅱ颞骨骨坏死观察

谢雪颜

谢雪颜(通讯作者)刘振虞幼军

(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目的探讨耳内镜下治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外耳道骨坏死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2年10月经我科门诊治疗56例70耳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外耳道Ⅰ~Ⅱ型颞骨骨坏死患者在耳内镜下的局部治疗。结果10例(8耳)外耳道骨坏死患者经治疗后外耳道上皮重新爬生,上皮化,经观察2年以上未见新骨壁裸露。38例(54耳)外耳道坏死骨壁范围得到控制。12例10耳须手术切除坏死骨及软组织,组织瓣修复缺损区域,切断感染途经,外耳道封闭术。结论耳内镜下定期外耳道局部清理治疗,对外耳道颞骨骨坏死的病情控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耳内镜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颞骨骨坏死

【中图分类号】R7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099-02

在鼻咽癌的放射治疗中,外耳、中耳和内耳等结构几乎都包含在放射野内,放疗后可引起耳痛、耳漏、听力下降,严重时可以导致中耳及颞骨的大范围坏死,临床中治疗困难,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对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56例70耳患者采用耳内镜下局部治疗,进行临床干预,获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56例鼻咽癌均接受放射治疗,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2.8岁;放射治疗后出现颞骨骨坏死时间2~6年后62耳,6~10年以上8耳。放射剂量为30~70GY;耳内镜下均见耳道有黄色痂皮堆积,清理后见蜡黄色骨壁裸露;鼓膜完整,但反复中耳积液61耳,其中32耳经鼓膜置管(施美德通气管)后达到干耳状态,29例置管后感染,经拔管后鼓膜穿孔不愈,间有耳漏;9耳为顽固性耳漏:初诊时已出现外耳道广泛骨坏死,骨质疏松,鼓膜大穿孔,鼓室有大量黄褐色黏稠脓性分泌物,并经常伴有头痛;所有病例经耳内镜下定期清理耳道,使外耳道颞骨骨坏死的病情控制。

1.2设备耳内镜是硬管镜(国产沈大牌):视角有0度、30度、70度,长度:90mm、110mm、40mm,直径有1.9mm、3.0mm、4.0mm。Ackemann光源、OLYMPUS监视系统、(程冯)9号、12号、16号吸引器。各种类型:显微钩针,鳄鱼嘴钳、麦粒钳等

1.3方法询问病情,治疗前宜告诉患者及家属这类病情预后欠佳,需长期复诊,以取得合作。临床上每一例患者骨坏死的范围和程度都各不相同,我们按王跃建[1]等放射性颞骨骨坏死的分型分开处理。Ⅰ型:病变局限于外耳道,有单处骨质裸露,范围小于5mm。Ⅱ型:病变局限于外耳道,有多处骨质裸露,或单处骨质裸露范围等于或大于5mm。Ⅲ型:病变局限于颞骨内,已侵及中耳或内耳,外耳道可无骨质裸露。影像学检查显示未侵及面神经和颈内动静脉。Ⅳ型:在Ⅲ型基础上,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已侵及面神经或颈内动、静脉。Ⅴ型:病变超出颞骨范围,外耳道前壁有骨质破坏,病变涉及颞下颌关节。Ⅵ型:病变超出颞骨范围,影像学检查显示颅底骨质破坏且病变已侵及颅内,可伴有颅内并发症。在0度耳内镜直视观察耳道、鼓膜情况。清理病变主要采用钩、冲、吸引的方法,一般先用钩针在痂皮边缘轻拨分离,注意彻底去除骨面边缘皮肤内翻或浮起部分,防止痂皮逐步增多而抬起软组织,同时制造新鲜的软组织和骨质创面,表面敷红霉素明胶海绵,促进上皮爬生;动作宜轻柔,忌生硬撕扯造成皮下血肿或破损。对于局部小范围凹凸不平的死骨,可用骨凿小心去除铲平突起,利于上皮爬生;对于小的松动死骨则轻摇,小心去除,清理时必须明确了解解剖位置,避免损伤面神经,颈内动、静脉及其它重要结构;必要时用30度或70度镜观察后再清理。对于鼓膜穿孔鼓室有分泌物者,特别是鼓室深邃区如咽鼓管口、后鼓室等处,可按需要弯曲吸引头吸引干净,但需要调整负压吸引压力;用温抗生素激素滴耳液冲洗外耳道及中耳腔,每1~2周清理一次,预防感染;急性感染期每3天换药一次,同时配合全身抗炎及支持治疗,尽早控制外耳道及中耳感染。对于Ⅲ型保守治疗欠佳及Ⅳ、Ⅴ、Ⅵ型应考虑尽早手术治疗。

2.结果

56例患者耳痛、耳漏、听力下降症状得到缓解;10例(8耳)外耳道骨质裸露患者经治疗后外耳道骨质皮肤爬生,上皮化,经观察2年以上未见新骨壁裸露。38例(54耳)外耳道坏死骨壁范围得到控制。12例10耳因反复感染,保守治疗欠佳须手术切除坏死骨及软组织,组织瓣修复缺损区域,切断感染途经,外耳道封闭术。

3.讨论

放射性颞骨骨坏死目前尚无很好的治疗方法,关键是预防、控制感染。造成骨坏死的原因主要为缺血性坏死,其病理改变有2种:①放射性动脉内膜炎、血管闭塞,导致骨营养障碍;②放射直接造成骨细胞坏死。放射线可引起骨组织低细胞、低血管、低氧状态,“三低”可导致组织崩解及慢性不愈性创伤,甚至发生骨坏死,而创伤和感染是加速因素。[2~3]这与个体耐受性、照射方式、剂量和局部防护有关,尤其是放射剂量与局部防护的关系更密切,而个人生活习惯比如经常挖耳也有一定关系。发生骨坏死后主要是清理死骨组织促进创面愈合,高压氧有一定的疗效。耳内镜此时起到重要作用,其明亮的光源,放大的图像,细而长的镜杆以及多规格视角物镜使其具有可越过狭窄通道,深入进行多方位观察外耳道,鼓膜及中耳病变,清晰的比较、了解这些结构的病变形态、性质和范围,尤其是微小的变化。[4]利用耳内镜对已坏死裸露或感染的骨面逐步清理,对中耳有感染流脓者,可充分清理中耳腔分泌物,避免分泌物刺激外耳道皮肤而加重症状,这样控制病情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健全的随访制度如每1~2周复查清理,急性感染期3天一次清理复查等是很必要。

参考文献

[1]王跃建,邓燕明,虞幼军,杨光,陈伟雄等,鼻咽癌诊断和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366.

[2]李建福,程天民.放射性骨损伤病理学的研究近况[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20(3);218-221.

[3]王云钊.近20年我国放射性骨坏死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00,15(3);156-160.

[4]王跃建,虞幼军,等.耳内镜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