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脉冲光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3

强脉冲光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段静娴孙素姣王燕马琼

段静娴孙素姣王燕马琼(大理学院临床医学院医学美容教研室671000)

【摘要】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ntensepulsedlightIPL)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12周随机、对照实验,90位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实验组及对照1组接受3次IPL治疗,实验组术后联合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治疗,对照2组仅行静滴谷胱甘肽治疗。通过研究者评价治疗前、后黄褐斑面积变化进行功效评估,并由患者进行满意度评估。结果经过治疗,实验组91.7%的患者获得了超过50%的改善,83.3%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或非常满意,且肤质改善明显,仅有1例(2.8%)复发,副作用主要为轻微的一过性红斑;对照1组有6例(21.4%)复发,5例(17.9%)出现轻-中度色素沉着,对照2组有10例(38.5%)复发。结论强脉冲光联合静滴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有效地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强脉冲光黄褐斑谷胱甘肽随机对照实验

黄褐斑因其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易复发已成为一种难治的影响面部美容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两颊及前额部位的褐色片状色素沉着,男女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妇女多见,无明显自觉症状,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不太理想。近年来许多报道采用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取得了显著疗效[1],但因患者易复发及可能引发炎症后色素沉着(post-inflammatoryhyperpigmentation,PIH),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在黄褐斑治疗方面的应用。为探寻更安全且兼具美容疗效的治疗方法,2012年1月-12月我们进行了用IPL联合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患者的临床实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90例患者均符合黄褐斑诊断标准[2],年龄25~55岁,患病时间1~20年,平均7.5年。Fitzpatrick光生物学分型:III型27个及IV型63个。

入选标准:①20~60岁有黄褐斑的女性;②自愿参加,知情同意(签知情同意书):③能按要求接受治疗并完成随访者。排除标准:①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②患其他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等);③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可能干扰或影响黄褐斑疗效判定者。

1.2方法

1.2.1病例分组: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3组:实验组36例,对照1组28例,对照2组26例,3组间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分型及皮损大小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进行IPL联合谷胱甘肽治疗;对照组1组仅进行IPL治疗;对照2组仅行谷胱甘肽静脉滴注治疗。

1.2.2仪器:LumenisOneTM强脉冲光治疗机(美国科医人公司生产)

1.2.3药物:还原型谷胱甘肽(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1.2.4治疗方法:治疗前患者洁面,每次治疗前用数码相机分别拍摄正位、侧位45°的照片。强脉冲光治疗,在治疗部位均匀涂敷2mm厚的冷凝胶,根据患者Fitzpatrick分型、皮损颜色深浅、皮损位置选择治疗参数,滤光片为590nm、615nm、640nm。选用双脉冲或三脉冲,脉冲时间3~4ms,脉冲间隔时间30~40ms,能量密度13~18J/cm2。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及时调整后续治疗的参数。发射强光前,治疗头须在皮肤上停留1~3s以冷却局部皮肤。治疗结束后不要移开治疗头,继续冷敷1~3s。全面部治疗后立即用冰袋冷敷10~30min。共进行3次治疗,每次间隔4周。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生理盐水100ml+1.2g谷胱甘肽静滴,隔日1次,持续3周。实验组于每次IPL治疗后开始静脉滴注谷胱甘肽。建议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以及治疗结束后均需严格使用防晒霜(SPF≥30,PA++/+++)。

2疗效评估

于治疗前、后、第6月(实验进行时间为2012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随访。随访时进行研究者评估、受试者自我评估。

2.1疗效判定标准:①基本治愈: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退;②显效:色斑面积消退60%~89%,颜色明显变淡;③好转:色斑面积消退30%~59%,颜色变淡;④无效: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基本治愈和显效的百分比合计为有效率。

2.2研究者评估由研究者对受试者冶疗前、后的黄褐斑面积变化进行评估,评估始终由1名研究者进行。

2.3受试者自我评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由受试者在治疗结束后第6个月自评黄褐斑颜色深浅、面积大小的变化及肤质改善情况,并调查其对疗效的满意度: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

2.4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3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90例,全部完成临床实验。实验组经过3次联合治疗,患者面部斑片的颜色变浅、面积变小,且肤质较以前更光滑、细致。

3.1临床评价结果:同一研究者根据对受试者黄褐斑面积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是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1)。

表1三组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比较

使用χ2检验对各组有效率进行两两比较,实验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的有效率相比,χ2=5.87、8.27,0.01<P<0.05、P<0.01,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受试者自我评价:受试者在治疗后第6个月对疗效进行自我评估。实验组疗效显著,肤质改善明显,评价指标包括色斑面积缩小、颜色变浅且均匀;肤质改善;无变化等选项(见图1)。对治疗效果的评价,实验组经3次治疗后,给出满意或非常满意评价的患者达到了88.9%(见表2),6个月随防时仅有1例(2.8%)复发,对照1组有6例(21.4%)复发,对照2组有10例(38.5%)复发。

图1患者对疗效自我评估

表2患者对疗效满意度调查

3.3副作用评估:强光治疗刚结束时,实验组91.7%(33/36)、对照1组92.8%(26/28)患者皮损处出现轻微红斑,持续0.5~2h自然消退;实验组66.7%(24/36)、对照1组64.3%(18/28)的患者在皮损处出现了点状或黄豆大小斑片状褐黑色痂皮,约7~14天自行脱落;实验组有1例(2.8%)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轻度色素沉着,随着后续治疗逐渐消失。对照1组有5例(17.9%)出现轻-中度色素沉着,在第6月随访时仍有轻度色素沉着。对照2组患者中除个别静滴时出现局部轻度疼痛外,余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4讨论

黄褐斑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爱美女性的常见皮肤问题。其组织学特点为表皮中黑色素及黑素小体均增加,黑素细胞活性增强。黑色素的形成是酪氨酸-酪氨酸酶在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的结果,故目前临床针对黄褐斑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是通过多种有利因素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断黑色素的合成,减缓其黑素细胞的增殖率,并促进黑素小体降解。

近年来许多学者利用IPL的选择性光热作用治疗黄褐斑[3],但有皮肤美容医师认为黄褐斑的强光治疗后一部分患者复发甚至颜色加深,其复发可能与黑素细胞过度活动和光热损伤致PIH有关。此外由于中国人的肤色较白种人深,更易发生PIH[4]。在我科治疗的黄褐斑患者中,IPL术后色素沉着及复发也是影响疗效和导致患者依从性不佳的重要因素。

Yamashita[5]观察强光照射后黑素细胞不被破坏,仍可很快恢复活性,认为IPL可以暂时去除表皮色斑,但是维持疗效可以加用药物抑制黑素细胞的活性,减少新的色素生成。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黄褐斑发病与患者体内氧自由基系统功能紊乱有关[6];同时在人体内还有合成黑色素的关键酶——酪氨酸酶,它的活性与黑色素合成量呈正相关,其活性改变也可引起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临床有报道用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患者,取得一定疗效[7]。还原型谷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是人体细胞内含有活性巯基的重要代谢物质。其提供的活巯基有很强的亲和力,能清除体内的超氧离子及其它氧自由基,具有抗脂质氧化作用[8],可抑制黑素细胞增殖、黑色素合成;此外它还能与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结合使该酶丧失活性,从而减少黑色素的形成。

但是,在此治疗过程中也有一部分患者无效、疗效不稳定或复发,同时患者面部无明显肤质改善,致其美容效果欠佳,从而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为了更安全且兼具美容疗效,本实验采用IPL联合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患者,IPL能够有效地祛除患者已产生的色素,尤其是表皮层的色素;同时利用谷胱甘肽的强抗氧化作用及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来抑制黑素细胞增殖,减少新的色素生成,并能减轻强光术后色沉发生。此外,强光作用于皮肤的真皮层,使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重新排列组合,并能有效刺激真皮I型、Ⅲ型胶原纤维增生,皮肤变得紧实而有弹性。IPL热损伤后还能使皮肤透明质酸含量升高,由此肤质改善使皮肤显得细腻光洁[9]。结果提示两者联合治疗黄褐斑起效迅速,内外兼治美容效果佳,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信心,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海滨,梁建,彭晓茹.光子嫩肤技术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6,17(1):10.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3]BitterPH.Noninvasiverejuvenationofphotodamagedskinusingserial,full-faceintensepulsedlighttreatments[J].DermatolSurg,2000,26(9):835-842.

[4]LiY-H,ChenH-D.ClinicalapplicationofintensepulsedlightinAsianpatients[J].JAppliedCosmetol,2008,26(3):105-111.

[5]YamashitaT,NeqishiK.Intensepulsedlighttherapyforsuperficialpigmentedlesionsevaluatedbyreflectance-modeconfocalmicroscopyand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J].InvestDermatol,2006,126(10):2281-2286.

[6]余春艳,韩秀珍,张宏明.超氧化物歧化酶在不同皮肤病的变化[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4,8(3):153-154.

[7]巫文云,魏红.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04,32(8):42-43

[8]郭随章.谷胱甘肽的临床应用概况[J].药学实践杂志,2001,19(4):204-208.

[9]高景恒,白伶珉,李孟倩.强脉冲光在美容外科应用的文献复习[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3,14(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