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写实的新形势下生产类岗位“三定”管理研究

/ 2

基于岗位写实的新形势下生产类岗位“三定”管理研究

王媚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德阳供电公司618000)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能源格局深刻变革,新能源快速发展,能源转型和结构优化持续推进;以“实现综合资源优化配置”为重要特征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呼之欲出。同时,国家电网公司“两个转变”也正加速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已全面落实。“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新模式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做支撑,而探索优化岗位“三定”(定编、定员、定岗)是当务之急。

尝试以国网定员标准(2013版)为基础,综合多种理论、采用多种技术的分析模式,对比分析公司现实状况,找到符合国网公司整体配置要求,且适合公司业务开展需要的岗位实际岗位配置优化标准以及一套科学适用的测算方法体系,用比较科学地解决岗位配置问题,实现人、岗、事三者之间的合理匹配,促进岗位配置管理逐步从数量向质量、从静态向动态的精细化方向转变。

二、实施推进

(一)针对性选择试点对象,明确基本理论方法,确保创新技术的有效使用。

1、按照支持量化分析、主观因素影响小、效果易显现的原则选择试点岗位。

首先,鉴于电力企业班组工作的群体性工作特性(如配电运检),单个人员的岗位工作分析意义不大,因此直接选择班组进行整体情况分析,测算班组的整体人员需求。

其次,因侧重于定量分析,为了更好地应用各种量化分析工具,需要选择信息化水平较高、数据基础较好的班组。

第三,鉴于有些岗位工作安排可能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会一定程度干扰技术的正常应用,为确保岗位工作分析使用的数据的相对客观性,宜选择以直接响应客户服务为主的班组,同时试点效果较易从优质服务水平提升情况进行观察和检验。

2、根据岗位工作差异性和不同影响因素划分岗位类型,合理匹配不同的岗位配置理论方法和分析工具。

按照工作是否具有程序性与操作性将岗位归为班组操作类岗位和班组管理与技术类岗位两类。

操作类岗位的工作具有严格的程序与步骤,以现场作业(含室内与室外)为主,工时消耗、工作负荷等相对容易定量测度,适用效率定员法。其中,对于业务分布相对均衡的采用传统效率定员法,业务量分布不均衡且无稳定规律的采用积分效率定员法。

班组管理和技术类岗位工作往往不具有严格的程序与步骤性,作业时间灵活,通常无法准确快速统计或估计各项工作所消耗的时间。理论上可通过任务清单问卷自评、面对面访谈定性评估、上级和专家评估等定性与定量相关相结合的方式测算工时消耗。但该类岗位人员配置相对较少,且主要受组织架构和职务设计影响,宜简化定员方式,依据管理人员通行的管理幅度进行比例定员,可相对快速、简单、有效地确定人员配置标准。

(二)改进评估体系、优化测评过程

创新采用层次分析法确保各岗位工作负荷测评结果的客观准确。各班组岗位工作时长、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等不同,其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提供的有效劳动时间(工作负荷)不同,由于影响变量太多且动态变化,理论上难以准确测量,现场写实也仅能获得静态的数据。因此,岗位工作负荷测评一般采用专家评价法,传统方法通常测评因素较为简单、采用直接加权平均,由于各专家对岗位的理解和标准掌握不尽一致,主观性较强、定性成分重,测评结果往往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

(三)精准地计算出业务量分布不均衡的岗位工作总量。

1、传统效率定员法中的工作量计算方式不适合工作量分布不均衡的应急服务岗位。

供电企业业务特点决定了有大量的岗位工作具有突发性、即时性等,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工作量“忙闲不均”的情况,传统效率定员法一般采用平均值和高低值两种方式测算岗位人员配置标准,不大适用于工作量分布极不均衡的岗位。一方面,若对忙闲不均工作采用平均值计算,则需要实际高低峰工作错时开展,但抢修、收费、受理等工作,其工作时间由客户决定,很难通过内部错时实现工作的均衡性。若采用高低值相结合的方式,虽然可计算出配置上下限,但仍然需要考虑错时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个别时间段内工作量突变,有可能会导致平均值严重偏离大多数时间段工作量水平,在理论上应作为异常数据剔除,但电力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特性,又不能忽视这种突变。

2、积分理论应用于“忙闲不均”岗位工作量计算,具有划小时间单位测量、考虑基本配置因素、避免错峰调节计算等优势特征。

(1)划小时间单位测量。岗位工作量的分布,在不同的时间单位里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如配电运检(低压)工作呈现明显的年中各月、天中各小时工作分布不均而月中各天平均的特征,月度抢修工作高峰期为7、8月。而岗位配置标准往往需要兼顾各种情况,特别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一线服务岗位,否则容易出现按照月度工作量配置人员有可能无法满足月中各天的业务需求。这就需要尽可能以最小的单位时间测算工作量,积分理论原则上可以无限小的时间单位进行测算分析。

(2)考虑基本配置因素。对于窗口服务或客户应急类岗位,其值班本身就是待命工作状态,待命状态下虽然可以完成业务高峰期中可以采用错时方式开展的工作,但其本身设立的目的在于待命值班,则值班人员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的不可错时开展工作可为值班基础工作量。

(3)避免错峰调节计算。在值班人员基础工作量确定的情况下,超过基础工作量的即为高峰时段,高峰期工作量需要采用人员补充的方式进行解决,结合公司一线服务岗位的业务数据信息基础,以小时为单位时间、按照积分方式测算高峰期工作量,而不用将高峰期工作量削峰填谷后再计算。

(四)全环节、全天侯、全覆盖岗位写实,确保工时消耗数据的准确性。

现实工时消耗(即单项业务标准工作时长)起到将各岗位不同性质特点、不同度量单位的业务,从分散数量维度,转化到具有统一计量意义的时间维度的作用。对于业务内容比较单一的岗位,采用工序写实计时法。对于业务内容比较复杂的岗位,采用分工作单元和工序写时计时法相结合的方式。

1、全环节、全天候、全覆盖观测记录,确保记录标准化和完整性。

首先根据岗位工作特性,同时结合历史数据情况,细分需要观测记录的工作单元,工作单元包括准备、出发等所有环节和流程,制作标准化记录表单,对试点的所有一线服务岗位均实施24小时不间断观察。

2、分组针对性观察,确保数据获取效率和真实性。

(1)针对性选对象,连续不调整。一方面选择能代表平均水平的个人观察对象,一旦选定,未全面观察记录完以前不做调整,白天夜晚都观察到;一方面选择典型的时间、环境观察工作单元,如不同难易程度、不同紧急程度、不同天气情况,确保工作写实数据不因特殊情况失真。

(2)写实人员分组,盯人盯事结合。2人一组,1人负责观察记录个人对象的工作时间,1人负责观察记录小组工作时间,写实人员提前进行系统培训。

(3)及时验证,及时修正。对于写实记录的工时消耗数据,一方面组织专家评估,确认准确和合理性,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记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通过写实前的工作单元划分、记录表单标准化、写实人员培训,写实过程中的针对性安排、全面记录,写实后的多渠道验证,真实准确获取工时消耗数据。

(五)定性评估调整定量测算结果

定量测算岗位配置结果的假设前提是同类班组岗位人员的效能是相同的,但现实中,受具体人员结构、工作环境变化、技术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各类班组的人员效能往往有一定差异,同时对于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一定的管理弹性。如:影响岗位配置效能的4大关键因素为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胜任力水平、用工形式;不同岗位的影响因素不同。因此,对比测算结果、国网标准、实际数量,并对影响岗位配置效能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组织内部专家评估后,对测算结果进行修正后作为岗位配置优化标准。

三、预期成效

通过一线优质服务岗位配置优化与完善,在及时有效解决一线优质岗位配置优化标准的基础上,获得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和实施经验,在试点岗位的管理水平、配置效能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具有全面推广应用的价值和管理借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