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同穿刺部位临床应用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静脉留置针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同穿刺部位临床应用的效果研究

朱思莲刘立

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济南250001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静脉留置针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同穿刺部位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例,分别在腋下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和头皮静脉上留置针穿刺,观察26G防堵管留置针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输液治疗过程中不同穿刺部位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静脉留置针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同穿刺部位的预留时间分为为腋下静脉(5.82±5.87)d、上肢静脉(2.04±0.95)d、下肢静脉(2.26±1.13)d、头皮静脉(3.05±2.77)d,组间比较,腋下静脉留置时间最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腋下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头皮静脉,组间比较,腋下静脉留置并发症发生率最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中26G防堵管留置针,可以有效减少穿刺次数,还能减少患儿的痛苦,提高输液效率,对患儿快速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极低出生体重儿;留置时间;临床效果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高龄孕妇增加,随之早产儿的出生增加。有资料显示欧美及其他发达国家早产儿出生率是5%~13%,我国目前为8%~10%。而随着国内新生儿领域急救技术的日趋成熟,我国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稳步上升,他们的治疗和护理也倍受关注[1]。静脉输液在新生儿疾病治疗中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是新生儿接受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的基本途径。静脉留置针是临床上输液的较好的方式,且操作简单,适合于人体任何部位的穿刺,能够降低痛苦,又可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26G防堵管留置针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同穿刺部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例,腋下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和头皮静脉,每组各30例。120例患儿均满足极低出生体重儿诊断标准,且患儿的D-2聚体、凝血功能、血小板等常规检查均正常,另确认患儿身体无感染疾病和先天性疾病。本次研究内容取得了医学理论委员会批准以及患儿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性59例,女性61例,年龄30min-30天,体重900-1500g。

1.2方法

首先要合理选择静脉,静脉选择方法如下:首先选择富有弹性、粗直、易固定的血管。头皮静脉选择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四肢静脉选择手背静脉、桡静脉、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内踝部位静脉;腋下静脉。然后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需要记录详细的时间。最后在观察记录本上详细记录患者的详细信息,包括穿刺位置和留置时间[2]。

然后对患儿进行穿刺,本次选用的留置针型号为26G防堵管留置针,管径0.36mm,由当班护士复杂穿刺。①上肢静脉选择肘部、手腕和手背,下肢静脉选用足背、大隐静脉,首先对穿刺位置进行常规消毒,消毒范围控制5-8cm,取下针套,转动针芯。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针翼,针尖向上,然后左右固定穿刺周围的皮肤,再然后针尖缓慢刺入血管,此时需要仔细观察套管中的回血情况,回血情况正常后再进入0.5cm,目的是确保套管完全在静脉内。最后固定针翼,并一次性取出针芯,使用3M透明敷贴(6cm×7cm)固定。上下肢静脉穿刺方法相同。②头皮镜面穿刺。首先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确认是否要提取头发,然后在进行消毒,消毒后进行穿刺,穿刺方法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头皮静脉穿刺需要确保针与静脉上方的角度控制15°-30°之间,见到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0.2cm,最后取出针芯,并对其进行固定。③腋下静脉穿刺。首先将患儿放置在开放式辐射平台上,确保患儿的腋窝呈水平状完全暴露出来。然后利用左手按压使腋窝处皮肤绷紧,此时静脉颜色呈现蓝色无波动,助手使用食指按压腋静脉近心端,确保腋静脉充盈,接着对其进行消毒穿刺,固定静脉留置针。

每次输完后,都需要使用2.0-2.5ml生理盐水脉冲式封管。

1.3观察指标

统计四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穿刺成功后静脉针留置时间,并统计不同穿刺部位静脉留置针留置的并发症,统计局部红肿、皮肤环死、针孔渗血渗液、脱管和堵管发生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全部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静脉留置针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同穿刺部位的预留时间分为为腋下静脉(5.82±5.87)d、上肢静脉(2.04±0.95)d、下肢静脉(2.26±1.13)d、头皮静脉(3.05±2.77)d,组间比较,腋下静脉留置时间最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静脉留置针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同穿刺部位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腋下静脉6.67%(2/30)、上下肢静脉46.67%(14/30)、头皮静脉36.67%(11/30),组间比较,腋下静脉留置并发症发生率最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血管细小、隐匿、弯曲,血管管腔窄,较直的部分短,且具有一定的脆性,给留置针穿刺造成一定的困难。而26G防堵管留置针相对管径(0.36mm)较小,可减少机械性摩擦而对血管内壁的损伤;此外,26G留置针的截面较小,液体流速大,还可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保护血管,适当延长留置时间,减少患儿穿刺次数及护士的工作量[3]。

我科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率几乎是100%。但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细小,可穿刺部位较成人少,并发症相对较多,因此如何建立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以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及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不良刺激、减少其痛苦、保护穿刺的静脉、延长留置时间、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成为了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刘晓霞.静脉留置针采用不同穿刺部位对新生儿的效果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8,(51):358.

[2]黄惜华,李惠怡,赵雪婷,等.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与PICC不同穿刺部位的留置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8,39(z1):101-103.

[3]韦晓宁.不同穿刺部位对提升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效果的影响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