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补盐液III治疗儿童单纯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口服补盐液III治疗儿童单纯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疗效观察

陈涌

陈涌

(核工业四一六医院儿科四川成都510100)

【摘要】目的:探究口服补盐液III治疗儿童单纯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68例轻、中度单纯性抗生素腹泻病患儿,并随机将患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口服补盐液I,实验组给予口服补盐液III,且全部患儿需停用或更换抗生素,治疗4h后需再次评估。疗效确切患儿需继续口服补盐液,疗效不确切的患儿需行静脉输液,与此同时根据患儿的脱水程度调整剂量,需持续3d。治疗期间需记录患儿大便次数。结果:治疗4h后,实验组进行静脉补液1例(2.9%),对照组行静脉补液7例(20.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儿大便次数为(4.5±2.0)次/天,对照组患儿大便次数为(6.5±1.4)次/天。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后,有效率为94.1%,显效率为70.6%,对照组有效率为85.3%,显效率为32.4%。两组患儿有效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口服补盐液I与口服补盐液III疗效相近,但在效率上,口服补盐液III疗效显著高于标准口服补盐液I。且口服补盐液III的口感好,可提高患儿依从性,控制静脉补液次数,缩短病程,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口服补盐液III口服补盐液III儿童单纯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5-0051-02

在临床儿科中,抗生素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同时在临床上频繁出现了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本组研究中2012年6月~2013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4例单纯性抗生素腹泻病患儿应用口服补液盐III,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将本组68例单纯性抗生素腹泻病患儿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为4~15岁,平均年龄为(8±6.2)岁;其中26例为轻度脱水,8例为中度脱水;大便次数平均为(10.2±5.2)次/天,血钠为(134.2±4.2)mmol/L。对照组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为4~16岁,平均年龄为(9±7.1)岁;其中29例为轻度脱水,5例为中度脱水;大便次数平均为(9.8±5.4)次/天,血钠为(135.3±5.0)mmol/L。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全部患儿均符合单纯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诊断标准。排除对象包括肾功能异常患儿与肾脏疾病患儿。[1]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标准口服补盐液I,实验组给予口服补盐液III,且全部患儿需停用或更换抗生素。其中对于轻度脱水患儿补充累积损失量为50~60mL/kg,中度脱水患儿补充累积损失量为80~100mL/kg。两组患儿口服补盐液4h后对脱水症状进行重新评估。[2]疗效确切患儿需继续口服补盐液,疗效不确切的患儿需行静脉输液,与此同时根据患儿的脱水程度调整剂量,需持续3d。治疗期间需记录患儿大便次数。

1.3诊断标准

显效:治疗3d后,大便次数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3d后,大便次数明显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3d后大便次数与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

2结果

2.1静脉补液例数比较

治疗4h后,实验组进行静脉补液1例(2.9%),对照组行静脉补液7例(20.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大便次数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患儿大便次数为(4.5±2.0)次/天,对照组患儿大便次数为(6.5±1.4)次/天。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3d后疗效比较

实验组中24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有效率为94.1%,显效率为70.6%;对照组中11例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有效率为85.3%,显效率为32.4%。两组患儿有效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3d治疗后疗效比较

3讨论

抗生素相关腹泻病因为使用抗生素之后使得肠道菌群紊乱或者由于抗生素本身不良反应引发的腹泻。临床显示,大多数抗生素均可导致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发生。[3]由于儿童胃酸PH较低,免疫系统功能较弱,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较低,在临床应用抗生素之后易导致抗生素相关腹泻病。并且大部分抗生素相关腹泻病患者均属于单纯型,治疗此类型病症,需停用或更换抗生素,补液或支持疗法均为治疗单纯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的主要方法。[4]

对于轻度脱水及中度脱水患儿应首先采用口服补液的方式。其中标准口服补盐液I在临床上的推广使用,极大限度的控制了儿童腹泻死亡率。但标准口服补盐液I的渗透压为311mOsm/L,患儿饮用之后易导致高钠血症,给机体带来不利影响。经相关研究显示,肠道对于水的吸收关键因素为渗透压,处于低渗状态肠道对水的吸收最为有利,并且不会提高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因此在临床上应用低渗盐水治疗急慢性腹泻病得到了更多认可。[5]儿童血浆晶体渗透压要比口服补盐液III的总渗透压高,并在其配方中钠与葡萄糖的转运摩尔比例为1:1。[6]因此患儿口服补盐液III可促进水与电解质转运到血液循环,改善患儿脱水状态,减少大便次数。在本组研究中,经治疗后患儿大便次数显著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

本组研究对象中,经4h治疗后,实验组中1例患者需行静脉补液,对照组中7例需行静脉补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为,实验组中患儿口服补盐液III中枸橼酸钠充当了标准口服补液中的碳酸氢钠。其中前者酸甜,适合儿童口味,保留时间长久,患儿易于接受,大大提高了患儿治疗依从性。[8]

综上所述,口服补盐液III可有效降低单纯性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次数,减少额外静脉补液次数,显效率较高,口感好,提高患儿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廖莉,杨晓容,陈颖.益生菌预防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探讨[J].儿科药学杂志,2013,19(1):22-25.

[2]叶礼燕,陈凤钦.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9):38-39.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8):634-635.

[4]欧阳珊,陈怡禄,黄跃.低渗透压口服补液盐的配制处方在儿童急性腹泻病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12,16(4):38-39.

[5]郭静,陈丽,孙梅.口服补液盐的种类及其在儿童急性腹泻中的应用[J].国际儿科学杂志,2012,37(1):62-64.

[6]石莉,王岩.ORS补液盐致高钠血症1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2(9):1302.

[7]欧阳珊,陈怡禄,黄跃.低渗透压口服补液盐的配制处方在儿童急性腹泻病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11,16(4):38-39.

[8]宁桦,温鸿飞,彭越,等.低渗口服补液盐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2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