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护理张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护理张霞

张霞

张霞(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赣榆2221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我国已成为糖尿病大国,谈糖色变已经是到了最高点。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身心疾病,除利用饮食控制、运动、药物干预外,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举足轻重,根据糖尿病病人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与自我管理水平。

【关键词】糖尿病病人心理护理不同阶段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248-02

糖尿病是血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血糖过高,出现糖尿,进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临床上可出现多尿、烦渴、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重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或血管、神经等慢性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针对我科不同阶段糖尿病病人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通过正确的心理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论述如下:

1糖尿病病人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1.1体检发现血糖高的病人存在焦虑、恐惧心理,这类患者常由于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对糖尿病知识缺乏认识,患者往往表现为焦虑不安,怀疑,反复询问,他们担心治疗的痛苦以及疾病给家庭事业生活带来的影响。基于以上特点,护理人员应以诚恳的态度与病人交流和沟通,根据文化层次不同用通俗易懂的医学知识耐心与之交谈,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取得信任,引导患者正规就医,明确诊断,使其正视疾病,及早治疗。

1.2无症状的糖尿病病人存在侥幸、观望心理,有文献记载目前约2/3的糖尿病人无任何症状,自我感觉良好。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在偶尔的健康检查中被发现血糖偏高,大部分人则隐藏在健康人群中,在发病早期一般情况好,有的红光满面,貌似“体格健壮”,自我感觉良好,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认识不到血糖控制不稳定对身体的影响,而忽视疾病给身体带来的严重损害,这部分患者是最危险的。这一阶段心理干预十分重要,帮助患者从思想上接受已患病的事实,耐心细致地介绍糖尿病有关知识、高血糖的危害及不及时治疗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科学用药的重视,使患者改变拒绝治疗和满不在乎的心态。

1.3无并发症但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病人存在紧张、急躁、麻痹大意的心理,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病程长,易反复,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部分糖尿病患者因对严格的饮食治疗难以控制,对治疗过分关心,害怕并发症,反复住院,担心治疗费用等,而出现紧张急躁的心理;有些糖尿病患者病情稳定后,自认为控制血糖很有经验,一切自作主张,忽视了血糖和并发症的监控。我院自2010年开展了绿色入院第一天,从亲切的称呼开始,对中老年患者亲切地喊一声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让患者感觉遇到了邻家小孩一样温暖,拉近了护士与患者的距离,从而无顾虑的诉说心中的烦恼和担扰,护士适时的安慰,可减轻心理的负担,更好的配合治疗。对麻痹大意的患者,讲解并发症的危害、定期检查、自我监测血糖的重要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定期开展糖尿病“病友会”,让新旧患者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正确认识糖尿病,对有意识拒绝的患者,给予关心和照顾,介绍已发生并发症的病例,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使他们从心理上接受,而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

1.4有并发症的糖尿病病人存在悲观、绝望的心理,已经发生并发症的往往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因为病程久,长期住院而产生悲观、绝望情绪,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亦收不到很好的疗效。这时要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情感沟通及健康教育,获得家属积极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医护人员态度要热情、服务要周到,观察要细微,要有同情心,用温和的语言解释有关并发症的治疗预后及因此给身体带来的不适等问题,用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知识取得患者的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多用安慰性语言,合理提供治疗信息;介绍性格开朗的糖尿病病人认识,互相交流帮助,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体会

心理护理贯穿在内科住院患者治疗过程的始终,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精心的护理、精湛的技术是基础。同时还要掌握心理学知识,强化心理护理意识。经过上述心理护理,我科糖尿病病人与医护人员相处融洽,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医患矛盾大大降低,从医行为加强,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提高。

综上所述,糖尿病人的心理护理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对减轻或避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只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做好各种心理疏导,才能使患者在最佳心理状态下主动接受治疗,从而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祝惠民,黄泳齐.内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83.

[2]付业杰.《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