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低压保留灌肠治疗中枢性高热的60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中药低压保留灌肠治疗中枢性高热的60例疗效观察

常洪霞倪勇

常洪霞倪勇(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山东济宁272000)

【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9-083-02

【摘要】本文通过观察中药低压保留灌肠对中枢性高热的疗效,得出结论:中药低压保留灌肠可有效治疗中枢性高热。

【关键词】中药低压保留灌肠/治疗应用中枢性高热/中医药疗法

中枢性高热(CF)是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引起的体温骤然升高至40℃以上,可使脑组织耗氧量增加,加重脑细胞损害而危及生命。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低压灌肠法治疗中枢性高热,并与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发现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80例均为住院病例。中药低压保留灌肠组60例,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20-75岁。发病类型:脑肿瘤手术后20例,出血性脑血管病16例,颅脑损伤24例;意识清31例,嗜睡14例,浅昏迷10例,深昏迷5例。4℃生理盐水保留灌肠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20-70岁,发病类型:脑肿瘤手术后20例,出血性脑血管病14例,颅脑损伤26例;意识清29例,嗜睡15例,浅昏迷11例,深昏迷5例。消炎痛栓肛门塞入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0-72岁,发病类型:脑肿瘤手术后16例,出血性脑血管病20例,颅脑损伤24例;意识清28例,嗜睡16例,浅昏迷10例,深昏迷6例。三组性别、年龄、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诊断依据60例均以头颅CT确诊,出现持续性高热,中药低压保留灌肠组与消炎痛栓肛门塞入组病人体温在39.5-41.1℃,4℃生理盐水保留灌肠组病人体温在39.5-41℃,三组体温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显著性,且排除肺部、泌尿系感染等致热原因。

1.3治疗方法三组均予吸氧、脱水降颅压、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对症处理等常规综合治疗。中药低压保留灌肠组用生石膏100g、知母24g、柜子30g、黄芩20g、黄连10g、生地20g、水角角30g、玄参15g、寸冬15g、石菖蒲15g、双花20g水煎待凉后放入4℃冰箱,总量约200~300ml,用前加入麝香0.15g、冰片0.3g、朱砂1g、羚羊角3g于凉药中,取100~150ml保留灌肠,每日2次,每次保留30分钟,连用3天。

1.4疗效标准显效:用药48小时体温<37℃,意识渐清、生命体征稳定。有效:用药48小时体温38-39℃,意识渐清、生命体征稳定。无效:用药48小时体温无下降(>39℃),意识不能转清或病情加重。

2结果

中药低压保留灌肠组退热起效时间、退热效果优于消炎痛栓肛门塞入组和4℃生理盐水保留灌肠组。消炎痛栓肛门塞入组和4℃生理盐水保留灌肠组治疗期间发生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意识障碍加重9例。中药低压保留灌肠组意识障碍出现不同程度改善,未发现呼吸循环系统等不良反应。

3讨论

3.1中枢性高热是脑血管缺血或出血损伤脑组织刺激脑干、下丘脑部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出现紊乱,体温升高常达39℃以上,持续可致神经精神症状出现,造成脑缺氧、脑水肿,使脑细胞抗缺氧能力减弱,体温超过42℃可致脑组织蛋白变性、酶功能失常,反过来加重脑损伤形成中枢性高热-体温调节中枢受损的恶性循环。现代医学在对脑缺血损伤机制的认识上前进了一步,认为缺血损伤的机制包括兴奋性神经毒作用、梗死周围去极化、炎症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等,其中炎症反应参与脑缺血缺氧后的损伤,已得到广泛的认同。所谓炎症反应即缺氧缺血出现后,从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产生的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细胞因子所引起的反应。这些炎症因子的释放,加重了神经元的损害,促发了脑水肿,甚至是参与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1]。

3.2中枢性高热属中医“中风”范畴,辨证属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阳明热盛之候。因伤及脑髓,常出现热闭证,热闭由温热之邪内陷心包所致,治宜清热开窍,豁痰解毒[2]。总而言之,中枢性高热是病情危重征候之一,采用常规物理降温效果不好,一般退热药疗效差。

我们的药方中生石膏、知母、柜子、生地、双花、黄芩、黄连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效,水角角、寸冬、玄参、石菖蒲具有豁痰开窍、养心安神之功效,且麝香辛温,通行十二经,长于开窍醒神;冰片芳香辟秽,通窍开闭;朱砂镇心安神,以除烦躁不安;羚羊角凉肝息风。此种配伍目的,正如《温病条辨》所说“使邪火随诸香一齐俱散也”。因而对中枢性高热效果好。而且我们采用4℃中药低压保留灌肠,既使用了中药的功效,又使用了低温水降温,还解决了昏迷病人不能口服的问题。我们认为采用中药低压保留灌肠治疗中枢性高热,具有吸收快、起效快、无副作用、价格适宜、操作简单、病人易接受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秋山久尚.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脑水肿[J].日本医学介绍,2001,22(3):109.

[2]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