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查原,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寻根查原,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刘荣志

山东省阳信县洋湖乡勃鸽李学校251812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比较系统的工作。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都有“学困生”的存在,这是不用质疑的事实,这部分学生虽然在班集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影响却甚大,若不及时加强教育或者教育方法用得不适当,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甚至还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后果。所以,如何教育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又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学困生”形成的外因。一是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今天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加强了对学生的保护,但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其次,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教育方法却相对简单粗暴,发现自己孩子的考试分数低甚至是拳脚相加、恶语相伴。不断的体罚与心灵创伤使学生的自信心消失,自尊心毁灭,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此外,有个别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不当,有教师的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有教师的不够关心爱护学生,态度冷漠;有的教师不能以身作则,无意中强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这些都是使学生变为“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2.“学困生”形成的内因。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不足方面是“学困生”形成的内因。如:有的学生对行为的意义、性质、后果缺乏长远深刻的认识,单凭自己主观上的兴趣、欲望、好奇行事;有的学生难以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极易上当受骗,误入歧途;有的学生本身性格有缺陷,构成人格障碍,逆反心理严重,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和方法,学习成绩下降,难以达到正常学生的水平。

二、转化“学困生”的几项措施

1.了解情况,加强沟通。俗话说:“对症才能下药”。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要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首先,了解班级学生情况,召开“学困生”会议,放下老师的威严与他们促膝谈心,让他们讲实话、吐真情,互相沟通;其次,向前任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询问一些情况,通过了解,找到这些“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后进,我想他们同样都希望得到进步,希望得到帮助。

2.偏爱“学困生”,信任鼓励,多给他们机会。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失望的特点。作为教师,我要注意做到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知识。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照顾学困生,偏爱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备课时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讲授时注意深入浅出,充分利用挂图、板画、动作演示等各种手段,增强直观性,降低难度,使他们易于理解。注意结合每个“学困生”的情况,把较容易的问题、练习题留给他们回答、完成。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就先让优生、中等生回答,然后再让后进生回答。课堂上保证有较多的练习时间,并且利用上课巡视练习情况的时间、课间及自习课、活动课等来检查他们的笔记、练习本,关且马上批改,单独给予辅导。

3.互帮互学,小组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他们往往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自卑感,正是由于他们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一般遇到困难他们不会主动去请教。作为教师要主动关心他们、主动帮助他们,并且要发动学习好的同学也主动去帮助他们。帮助改造“学困生”的工作,除教师自身努力外,还充分发动其他学生,尤其是优生,在班中建立学生“一帮一”学习小组,开展“一帮一,手拉手”、“比学赶帮”活动。各班在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建立“一帮一”辅助网络,让学困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接对同学,让优等生辅导学困生释疑解难、温故知新,从而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拦路虎”,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同时,教师在备课时也要注意设计帮扶学困生的环节,设计一些符合学困生实际水平能解答的问题去让他们回答,促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

4.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学困生往往会被老师和同学们遗忘,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时刻把学困生放在心上,要给他们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我。我会经常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布置浅显的作业让他们做。一些难题,有可能学习好的同学做不到、回答不了,学困生通过激发思维,激发灵感,也有可能完成和回答。一旦他们的答案接近或类似正确的答案的时候,马上予以肯定,并引导他们向前迈进,直达正确的彼岸。这样,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爱学习,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自觉地形成。

5.密切联系家长,争取支持,合作教育。家庭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要密切联系家长,对每个“学困生”建立档案,把“学困生”在学校的点滴进步反映给家长,让家长及时表扬、鼓励孩子;也让家长将孩子在家中各方面的转变及时反映给我,及时表扬和疏导,使后进生感到被重视,从而满足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总之,教师的心目中要有学困生,但我们绝不能把他们当成是学困生,特别是不能把们他当成是永久的学困生。要重视对“学困生”的转变,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地尊重、偏爱、理解他们,多给他们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些“学困生”的成绩也会稳步提高,拉近与“优等生”的差距,使他们的优势和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促使他们在各方面不断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