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沙坦钾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高血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氯沙坦钾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高血压

李海燕

李海燕(江苏省昆山市康复医院江苏昆山215314)

【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氯沙坦钾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降压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开放单一治疗试验设计方案,对于入选的80例经临床确诊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给予每天早晨口服氯沙坦钾片50mg,1次/d、氢氯噻嗪12.5mg,1次/d,连续服药12周。治疗前后测定血常规、尿常规、血钾、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结果80例全部完成观察。治疗2周后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值分别为(6.48~15.86)mmHg/(3.82~11.56)mmHg,12周时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值分别为(11.42~16.92)mmHg/(8.93~12.12)mmHg,12周时比2周时血压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2周时总有效率为41.39%,治疗12周时总有效率为7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和生化变化。结论氯沙坦钾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有效,且其安全性也相对较高。

【关键词】氯沙坦钾氢氯噻嗪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181-02

我国成人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患者近1.6亿[1],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有效控制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病的主要措施[2]。高血压的降压治疗益处的大小更多地取决于治疗后所达到的血压水平。如何在临床上提高控制血压的达标率,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4月在我院社区门诊就医的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ISH的血压水平定义及分类标准及中国高血压联盟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男46例,女34例;年龄35~76岁,平均(52.3+7.2)岁病程1~10年,平均(6.8±2.6)年,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肺心病、糖尿病、冠心病、急性心力衰竭及肝肾功能障碍等。

1.2治疗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开放单一治疗试验设计方案,对于入选的80例经临床确诊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给予每天早晨口服氯沙坦钾片50mg,1次/d、氢氯噻嗪12.5mg,1次/d,连续服药12周。治疗前后测定血常规、尿常规、血钾、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

1.3疗效评价

降压效果判定口服氯沙坦钾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降2周和12周进行参照卫生部《心血管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规定:(1)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mmHg;(2)有效,舒张压下降未达10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3)无效,未达上述水平者。

2结果

80例全部完成观察。治疗2周后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值分别为(6.48~15.86)mmHg/(3.82~11.56)mmHg,12周时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值分别为(11.42~16.92)mmHg/(8.93~12.12)mmHg,12周时比2周时血压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总有效率为41.39%,治疗12周时总有效率为7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和生化变化。

3讨论

氯沙坦钾是ARB类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发挥降压作用。可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降低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蛋白尿及微量白蛋白尿。尤其适用于伴左室肥厚、心力衰竭、心房颤动预防、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患者,以及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不良反应少见,偶有腹泻,长期应用可升高血钾,应注意监测血钾及肌酐水平变化。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妇女、高钾血症者禁用。

氢氯噻嗪降低血压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用药初期因减少血容量及心输出量。长期使用可降低血管阻力,其机制是持续降低体内钠浓度及降低细胞外滋量,平滑肌细胞内钠减少,导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从而使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下降[3]。临床证明氢氯噻嗪不但疗效肯定,且售价低廉,以较小剂量与其他降压药物合用一般不致引起血钾降低[4]。

本组病例两药合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有效,且其安全性也相对较高。值得社区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2]姜红,柯元南.比索洛尔/氢氯唾嗓复方片治疗中国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6,34(7):605.

[3]杨宝峰,苏定冯主编.药物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5.

[4]赵水平,胡大一主编.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