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韭菜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臧兴旺

韭菜属百合科葱属,为单子叶多年生宿根植物,纤维少,品质鲜嫩,深受市场欢迎,经济效益好,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农民脱贫致富的蔬菜种类之一。现根据笔者近年的实践将其主要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病条件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韭菜灰霉病

1.1发病症状韭菜灰霉病主要为害叶片。韭菜受害通常有白点型、干尖型和湿腐型3种表型,生产上以白点型多见。白点型和干尖型初在叶片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至浅灰褐色小斑点,由叶尖向下发展,病斑扩大呈梭形或椭圆形,后期病斑扩展相互融合形成斑块,使中上部叶片大片枯死,严重时造成半叶或全叶枯死。湿腐型发生在湿度大时,枯叶表面密生灰色至灰褐色绒毛状霉层,伴有霉味,叶上不产生白点。干尖型由割茬刀口向下腐烂,初呈水浸状,后变淡褐色,有褐色轮纹,病斑扩展后多呈半圆形或“V”字形,并向下延伸2~3cm,表面产生灰褐色或灰绿色绒毛状霉层。病害大流行时,韭菜湿软腐烂,表面产生灰霉。

1.1.1病原及传播

韭菜灰霉病为真菌病害。病菌主要以病叶上的菌核落到土壤中越冬,当温、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侵染植株,感病韭菜收割时分生孢子散落土表再侵染新叶,造成连续为害。分生孢子经气流、灌溉水及农事操作等途径进行传播蔓延。

1.1.2发病条件

低温、高湿、光照不足是灰霉病发生蔓延的主要条件,温度15~21℃,棚室相对湿度90%以上,病害容易发生流行。栽培上品种选用不当、连作、受潜叶蝇和韭蛆等害虫为害,施肥不合理,管理差也易造成病害发生流行。

1.2.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大棚栽培最好选择耐低温、弱光、生长快、叶片直立、株型紧凑的抗病品种。如平韭4号、久星1号。

轮作倒茬选前茬非韭菜、洋葱及大蒜的菜田,并且定植后收获年限一般2~3d为宜。

加强田间管理①清洁田园。韭菜收割后,及时将病株、病叶清除棚外深埋或烧毁,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扣棚前平茬,老叶、残叶清除到田外深埋,控制初侵染源。②培育壮苗注意养根。及时追肥浇水,除去田间杂草,注意增施P、K肥,控制N肥,在扣棚前养好韭根,提高韭菜抗病能力。③及时防治虫害:、潜叶蝇和韭蛆是韭菜的主要害虫,用敌敌畏EC或溴氰菊酯EC于上午9时以前成虫活动较弱时,喷雾防治潜叶蝇和韭蛆成虫效果较好。潜叶蝇幼虫用斑潜净乳剂或虫螨克EC喷雾防治;韭蛆幼虫用辛硫磷EC或乐斯本EC灌根防治。

适时通风排湿,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棚内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湿度过大时,要根据天气状况和韭菜长势,一般选晴天中午打开—定量通风口,降低棚内湿度和减少叶面结露,刚割过的韭菜或外温低时,通风要小或延迟,严防扫地风。

1.2.2化学防治

撒药土秋季扣棚后浇水前每亩用65%甲硫霉威WP1~2kg拌细土30~50kg,均匀撒施预防灰霉病发生。

熏烟或喷粉发病初期用10%速克灵FU每亩用药150~200g,在棚内分放几处点燃后闭棚熏1夜;也可用5%速克灵或扑海因粉尘剂每亩用药1kg喷粉。

喷雾防治用65%甲硫霉威WP1000倍液或50%灭霉灵WP800倍液或40%施佳乐SC1200倍液,隔7~10d喷1次,视病情连续用药2~3次。

2韭菜疫病

2.1发病症状韭菜疫病可致韭菜根、茎、叶均可发病,尤以假茎和鳞茎受害最重。叶片多从中下部开始染病,初呈暗绿色水浸状病斑,扩展后可达叶片—半以上,病部失水后萎缩,病叶下垂软腐,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稀疏白霉;假茎受害呈水浸状浅褐色软腐,叶鞘易脱落;鳞茎被害,根盘部呈水浸状,浅褐色至暗褐色腐烂;根部受害呈褐色腐烂,根毛减少,植株停止生长或死亡。

2.1.1病原及传播

韭菜疫病为真菌病害。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侵染寄主后发病。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重复侵染。

2.1.2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有利于韭菜疫病的发生流行,温度25~32℃,相对湿度95%以上或韭菜上有水滴存在,有利孢子囊产生萌发。重茬地、排水不畅的低洼田或大水漫灌的地块发病重;棚内温度超挝25℃,放风不及时或浇水过量,偏施N肥,植株徒长发病重。

2.2无公害防治技术

2.2.1农业防治

①选择排灌便利,土质适中的地块种植韭菜;②轮作倒茬,避免连年种植,与非葱蒜类和茄科蔬菜轮作2~3d;③加强田间管理,培养健壮植株。夏季韭菜养根期间及时排出积水,避免大水漫灌;秋季及时追肥浇水,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韭菜分苗时严格剔除病苗,及时通风、降温排湿,控制发病的环境条件。

2.2.2化学防治田间发现零星病株时,及时选用72%克露WP6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WP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WP600倍液或60%百菌通WP500倍液。用以上药剂喷雾和灌根相结合效果更好,每隔7~10d喷1次,连防2~3次。

3韭菜锈病

3.1发病症状韭菜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花梗。发病初期在表皮出现纺锤形或椭圆形稍隆起的橙色小疱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后扩展为较大疱斑,表皮破裂后,散出橙黄色粉沫(即病菌的夏孢子)。叶面、叶背均可染病,后期叶及花茎上出现黑色小疱斑,内部生褐色粉沫(病菌冬孢子),病情严重时,病斑布满整个叶片,失运河食用价值。

3.1.1病原及传播韭菜锈病为真菌病害。病菌以冬孢子或夏孢子在寄主(韭菜)上越冬或越夏,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遇有适宜条件时重复侵染不断进行。

3.1.2发病条件夏孢子是该病主要的侵染源。通常春秋两季发生严重,冬季保护地温暖湿润利于夏孢子越冬,夏季低温多雨利于其越夏。天气温暖湿度大、露多雾大、种植过密、偏施N肥、K肥不足发病严重。

3.2无公害防治技术

3.2.1农业防治选用优良抗病品种,避免与葱蒜类连作或间作,减少田间菌源累积;合理密植,使植株间通风透光良好;加强肥水管理,防止田间湿度过高,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P、K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收割时,尽可能低割,注意清洁畦面。

3.2.2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洒25%粉锈宁WP2000-2500倍液或20%粉锈宁EC2000倍液或25%敌力脱EC2000倍液,隔7-10d1次,连防1~2次。

(作者单位:150800黑龙江省方正县宝兴乡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