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钙拮抗剂在临床应用时的优选

袁富军(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普阳农场职工医院黑龙江绥滨

钙拮抗剂在临床应用时的优选

袁富军(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普阳农场职工医院黑龙江绥滨156213)

【中图分类号】R3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8-0273-02

钙拮抗剂药理作用的特点是选择性的阻断细胞膜慢通道的钙离子内流。近十余年来,新的钙拮抗剂不断问世,目前已达20余种。其中临床应用广泛且最具代表性的一组是异搏停、硝苯吡啶和硫氮卓酮。本文拟就这一组钙拮抗剂临床应用的选择问题做如下介绍。

1钙拮抗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三种钙拮抗剂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以异搏停为最佳,硫氮卓酮次之,硝苯吡啶无效。异搏停治疗室上速的经验比较成熟。90%以上病例可终止发作,与洋地黄相比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不影响以后的电转复等特点。对于异位性非阵发性室上速,三种钙拮抗剂均无效;对于洋地黄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伴室上速的疗效异搏停仅为70%,其余两种钙拮抗剂无效;对于阵发性房颤、缺血性室早,硫氮卓酮有效。

2钙拮抗剂在心衰治疗时的应用

三种主要的钙拮抗剂对于变异性心绞痛的作用以硝苯吡啶和硫氮卓酮的有效率较高,前者为82%-94%,后者为85%-91%,异搏停效果较差,为61%-86%〔1〕。每天服硝苯吡啶40%-160mg或硫氮卓酮120-240mg;或异搏停120-20mg,分别使70%、80%、59%的病人心绞痛消失,长期治疗效果不变〔2〕。日本11个研究中心的资料表明,硝苯吡啶和硫氮卓酮对缓解冠脉痉挛有显效,75%的病人胸痛解除,90%以上病人症状缓解。此外,上述二药还可预防由运动和硷血症引起的冠脉痉挛。

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有报告199例病人,口服硝苯吡啶10mg,每日3次,可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的60%,减少硝酸甘油片剂用量的47%,踏车运动耐量延长28%硝苯吡啶长期口服疗效持久,用药过程中出现心率反射性增快合用氨酰心安可纠正〔3〕。此外,心绞痛时钙拮抗剂的选择尚应考虑同时合并的其他病症。

3钙拮抗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普遍认为三种钙拮抗剂中硝苯吡啶是一种新的降压药,具有疗效迅速、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的优点。有人将117例高血压分为硝苯吡啶和复方降压片两组观察,前者降压作用出现迅速,显效率为100%,部分服用复方降压片无效者改服硝苯吡啶同样有效〔4〕。硝苯吡啶用于高血压急症的治疗表现出安全、迅速、有效的特点。有报告43例高血压急症舌下含服硝苯吡啶,降压作用迅速,有效率达97.7%〔5〕。此外,由于硝苯吡啶有较强的扩张外周血管作用,并能扩张肾动脉,增加肾血流量,故适用于肾性高血压的治疗。有人用硝苯吡啶配合心得静治疗9例肾功能衰竭病人及10例进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病人疗效满意,血压由原来的平均24.3/15.0kpa降至19.0/11.5kpa肾功未见恶化〔6〕。

4钙拮抗剂在心衰冶疗中的应用

当前各种钙拮抗剂中硝苯吡啶有较强的扩张周围动脉、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的作用,因而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异搏停和硫氮卓酮的扩张血管作用不如硝苯吡啶,其减轻心脏后负荷的作用抵消不了其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因而被认为不宜用于心衰病人。张氏用硝苯吡啶治疗心衰102例,总有效率为90.2%,较用地高辛或西地兰的对照组82%为高〔7〕。梁氏用硝苯吡啶舌下含服治疗3例高血压急性左心衰竭和一例肾性高血压急性左心衰竭,一次10-20mg,而未用任何其他药物,急性左心衰症状逐渐减轻,4小时后追加10mg左心衰得到控制〔8〕。此外,慢性心衰对洋地黄耐受性差,易致洋地黄中毒,加用硝苯吡啶可减少洋地黄用量,避免洋地黄中毒。

5几种病症合并存在时钙拮抗剂的应用

下述几种病症合并存在时钙拮抗剂的选择如下:

心绞痛伴高血压时,以硝苯吡啶为首选,该药即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又能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减轻心绞痛。心绞痛伴反复发作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或阵发性房颤,尤其是房室结折返型室上速,异搏停为首选〔9〕。异搏停对冠脉痉挛所致的窦性早搏特别有效〔10〕。

心绞痛伴支气管哮喘硝苯吡啶为首选。

冠心病伴心衰、肺心病伴心衰、高血压病伴心衰可选用硝苯吡啶,心动过速性心衰则以异搏停为好。

参考文献

〔1〕许祖钵:实用内科杂志,1935(5):10.

〔2〕许骏仁:中华内科杂志,1985:,24:11.

〔3〕王进平,等.山西医药杂志,1987,16:3.

〔4〕钟德风,等.中华心血管杂志,1987,15:2.

〔5〕ErbetR,etal.EmergencgtreatmentofhgpertensireCrisiswithSubLingneLnifedipinepostgardMedJ1983,59(suppl):134.

〔6〕春山武.他:诊断C治疗.1980,68〔4〕:155.

〔7〕张起超等:临床医学,1987,7:

〔8〕梁国芬等.临床心血管杂志,1987,3:1

〔9〕RozanskiJJ,etal.AmJcarliol1982,49:621.

〔10〕陆保仁:临床医学杂志,198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