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决策模式转变视角探索大学廉洁教育机制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从决策模式转变视角探索大学廉洁教育机制改革

王尧

王尧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形成期的关键时刻,在高校中开展廉洁教育,可以使他们客观的认识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提高自我意识,自觉抵制腐败思想的侵蚀,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高校要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性,就应探索完善大学生廉洁观生成机制,改善当前决策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决策作为这种生成机制中最初始的一环,对整个机制的产生和运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学生对当前廉洁教育形式的认同度较低,形式和内容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在进行廉洁思想教育决策时并未进行广泛的调研,如果要解决这类问题,合理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高校廉洁教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通过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的廉洁意识;在社团活动等各类实践中减少腐败行为,保证廉洁运营。通过对于大学学生的调查可以发现,学校的廉洁教育现况总体良好,但当前的各类机制与措施不能满足廉洁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不廉洁现象在学生周围时有发生,学生的廉洁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都与当下廉洁教育过程中的决策机制与模式有着密切关联。

首先,从思想教育层面来看,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并未有效感知到当前廉洁教育的效果,思想教育课程枯燥乏味,课程内容及形式都相对单一。思想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单项式的知识教授,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及其接受状况反馈。这些都说明了思想教育形式及内容的决策相对滞后,停留在经验层面,大多数教师主要凭借其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决定授课模式和内容,这一方式固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缺乏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以及科学合理的论证,这就容易导致教育模式单一化,不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决策没有做到信息充分、对比选优,在以往建立教育机制时,没有充分参考学生意见及其他成功案例,缺少调查实证。只是在相对单一的决策之下建构廉洁教育,没有做到决策方案的多样化,并经过对比与实验选择其中最优方案。在调查中,学生倾向于选择模拟情景剧、知识竞赛、师生论坛等相对生动灵活的方式,这类活动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及需求,往往能够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而在现实教育中,授课者并不能完全察觉到学生的该类需求,除了决策者重经验轻实证的意识较为根深蒂固之外,这种现象与决策信息保障机制和反馈系统的缺乏也是紧密相关的。例如,在学校举办的一系列廉洁教育讲座中,在讲座开展前并未收集、了解学生关注的话题及乐于接受的形式,在事后也未能对其效果进行反馈,以便对后续活动进行调整,所以就会产生调查中学生对于该类活动认同度不高、效果认知较低等问题。

其次,从学生社团的运营层面来看,大多数学生都在调查中表示身边存在着不廉洁的现象,这与当前社团的决策机制密切相关。学生社团决策的随意性相对较强,缺乏固定有效的机制来保证决策的稳定化、规范化。学生工作决策重经验、轻制度,在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中,缺乏对于制度建构的重视,这些都增加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比如在社团工作中最容易导致腐败的账目方面,由于缺乏预算决策机制以及配套的监督措施,使社团财政预算控制基本成为盲区,经费如何支出、去向何方、超支与否大多完全依赖于社团负责人一人的决策及支配,这一不科学的财政预算决策模式无疑加大了腐败的可能性。

基于此,解决廉洁教育中这一类问题,改革廉洁教育机制,主要应在各个层面建立科学的决策模式,改变经验主义决策模式,在实证与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建立、完善廉洁教育机制。

首先,在思想教育上,对学生进行调查,结合学生需求选择教育模式,改进廉洁教育。

改善原有相对单一的讲座及征文形式,采用时事案例分析比赛、情景剧展示、交互性论坛等生动多样的形式。在思想教育课堂上,改变照本宣科及单一的理论教授,引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廉洁意识。此外,还需要建立决策控制系统,引入教学反馈,通过对学生的访问极其具体行为对教学做出评价与修正。

其次,在学生工作中,在民主广泛商讨的基础之上建立各个方面的固定制度,减少活动决策及运营随意性带来的不廉洁现象。如在社团财政运营中,建立固定的账目信息公开制度和收支监督机制,由专人负责管理经费并定时公示账目,另安排其他人员负责日常监督。通过这一类机制对决策的执行实行即时控制与反馈,保证原有计划的有效执行,尽可能避免决策随意性所带来的不廉洁行为。

在社团组织中引入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是尤为必要的。如学生社团干部竞选缺乏公开性与透明性,甚至组织中很多人员对于具体得票结果不得而知,这使干部选举容易成为不廉洁行为的温床,也发生过社团成员对任命选举结果不满、抗议等事件。所以决策监督以及公开透明机制就尤为重要。如在干部选举中,完善学生干部选举制度,严格实行匿名制。完善计票机制,在计票人员之外设立监督公证组。加大贿选、不正确计票、恶意拉票等行为的惩处力度,这些制度都是当前所相对缺乏的,建立健全这些监督和公开制度,可以有效杜绝社团运营中的腐败行为,使社团活动得到成员的广泛认同。

总而言之,我们并不能排斥决策中经验的作用及个人智慧的作用,但一种活动的有效开展,一个组织的稳定运营,更应依靠有效的机制来保障。因此在廉洁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更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使得从课题提出、广泛商讨、科学论证到即时反馈、控制调整、监督公开等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其有效进行。制度化、科学化、群体化是当前廉洁教育决策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其机制改革的关键和发展方向。唯有将决策纳入制度化、体系化的轨道,廉洁教育才不致流于形式及表变,才能真正收获其期许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蔡蓉英,谭霞.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5)

[2]邓纯余.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与同构[J].中青年学者论坛.2010(6)

[3]李兰玉,苏艳霞.高校廉洁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创新[J].新课程研究.2012(6)

[4]马国荣,程海威,滕小艳.大学生廉洁教育制度的创设途径与实效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

[5]孟鸿.新形势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教育.2011(12)

作者简介:

王尧,(1994.10-),男,汉,山东淄博人,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行政管理专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